南宋绍兴年间,北方不靖。原由京兆逃亡湖北麻城的康氏族人,为免受异族欺凌,再次南逃西奔。西奔者多进入陕西蓝田山区;南逃者南渡长江,进入浙江临安和江西洪州。最早南迁洪州吉安者为南八祖,他被南迁后嗣尊为“南迁始祖”,并被列为《康氏总族谱》世系表的第一世。 康氏祖先曾居住在江西吉安府泰和县千秋乡一带,住过的小地名有梅子坡、早禾塘、庆渡、金仙庙、万段井、土地川、上谷林等处。开元丁卯年间有祖南八,很有才能,家庭富裕,其子发诏为当朝光禄大夫,死后葬于洪州九龙山大尖峰,属御葬官墓。樵夫不敢去打柴,鹿豕不敢上山游放,行人必站立肃敬。后唐庄宗时发诏的三个儿子政仲、和仲、明仲将房产基业交同族子孙管理,带奴婢佣人迁于湖南邵州(又称仁里),后来转湘乡三十二都万家园落业,住三年,于皇元大兴三十八年又转居安化县九都黄沙龙坳立业,因人口增多,一支转住新化县太阳乡十都。从此政仲之子春发坡头立业,明仲之子胡发均平乡青峰大公山落业,和仲之子桂发在立温堂灵官庙下落业。螽斯蛰蛰,瓜瓞绵绵。后来春发生三子天龙、天秀、天骐。胡发得二子天骑、天定。桂发得四子天锡、天驷、天嶙。三支九系,人口剧增。九兄弟的下一代福字辈有一到十九共十九弟兄,移居湖南、湖北一带的宝庆、石马、梅城、三都、土桥山等地,经(唐宋元明清?)传十八世,有十八世祖兴忠、兴文及其他辈行之祖奉旨分别于不同年月入川。 自发诏的三个儿子徙湘之后,逐渐四散各地,从湖南现存康氏族谱中,我们发现有七部属于南八支系。一是《湖南新化八修琳甫支譜复修》所述支系,其譜云:“溯我南八祖原居江西之吉安府,有迁楚之志。一传发诏未果,再传和仲、政仲、明仲三公,始秉承遗命,相率徙湖南湘乡万家园,遭时局之变化,旋徙安化龙坳经辗转和仲福三支定居新化田坪、温塘、坐石等地。福五支居涟源坪上,政仲福一支卜居吉庆,福十六支迁新化县转迁乌石龙潭,明仲福八房迁居邵阳”。二是《湖南新化田坪康氏八修族谱》所述支系,据光绪二十九年《总序》载:“……发诏公有子三,和仲、政仲、明仲于唐庄宗二年由江右徙楚南湘乡三十二都之万家园,居三载后迁安化县黄沙龙坳,削荆辟棘,立业三十有八年,户口日繁,葛枝既有庇本之荣,在棣鄂不无分支之异。政仲子春发公效虞芮故事,越邵州迁居新化大阳十三都,和仲子桂发公择新化陂头村温塘灵官庙而卜,云其吉焉。明仲子胡发公徙住青峰,俾立家室”。三是《湖南省温塘康氏八修族谱》所述支系,其譜载:“……迨至唐末,始祖南八世居江西,约在兵戎之余,有迁楚之志,二世祖发诏由孝廉历官禄大夫,亦承先志至三世祖和仲、政仲、明仲三公承其遗命,于后唐同光二年迁来湖南湘乡三十二都万家园,居三载旋徙安化龙坳立业开基。厥后子孙繁衍,政仲祖迁黄沙禁天转吉庆户长山并邵阳等地。福十六支迁新化县城青石街,转乌石龙潭芦茅江等地;和仲祖福五支徙安化芙蓉坪上,唯我福三支依旧居新化黄沙村田坪区等地”。四是《湖南省涟源福五房康氏八修族谱》所述支系,据谱系所载:“发诏长子和仲公倜傥能读父书,偕弟政仲、明仲由江右徙湖南湘乡三十二都万家园,居三载,复迁安化龙坳立业。发诏次子政仲公随兄和仲迁居安化龙坳,生殁未详,葬安化福口。和仲之子桂发,字秋芳号耐庵,由龙坳新化陂头村温塘灵官庙屋场一所,甲山庚向;政仲之子春发,字荣淑号忍庵,由安化迁邵州北路邑太阳十三都。”五是《湖南省邵南八油洞双溪木铎仲璋公七修譜》所述支系,其《七修譜序》云:“粤稽我氏自康叔授姓以历秦汉,其间文武籫缨难以枚举,后至唐开元年,有祖南八公,字百万,始由江西吉安迁新化之吉庆岩等处立业,生子发诏,递传八世子孙,繁衍聚族数万余人,一隅之地乌容众多,而我祖璋义十公者,谋远略广,智高识宏,携带家属始来邵南罗城地,继徙大陂田,视斯山水狭隘,风俗粗鲁,复迁八油洞双溪木铎而立室家焉,已历二十余代矣。其后嗣昌椒衍,瓜绵相处数千数万,散居各省各县,莫不有我祖苗裔也。……”。六是《湖南省南八公裔通譜》,其譜主要叙述了南八由来和南八祖的基本字辈。《九修譜序》云:“我族自文王开基康叔发派历经三千余年的繁衍播迁,嗣裔遍布五湖四海。譜上记载我祖南八寓江西吉安府泰和县,久有徙楚之意,迨至三世祖和仲、政仲、明仲三公子,于后唐同光二年携家人奴仆等由赣迁湘,立业安基,初未修谱,直至明永乐四年九世祖琅华公倡首始修家乘,至今已六百余年,期间历经八修,实则九修,因二修谱未载序言,后人便将此修算作初修之续修,六修前祖传的昭穆诗为七言八句,即:南、诏、仲、发、季 富、贵、友、华、祥、瑞、甫 万、廷、显、正(国)、 世、仁(天)、兴 光、明、历、代、朝、纲(伦)、纪 忠、厚、欽、承、兆、凤、麟 寿、安、锡、庆、敦、洪、绪 佐、运、和、宣、启、俊、英 盛、会、荣、昌、襄、上、益 简、修、纯、粹、殿、嘉、基” 七是《湖南省新化康氏八修族谱》,从这个譜中,我们可对历次譜序加以比对,发现诸多譜序对个别人否定南八祖系康叔后裔的质疑和驳斥,并加以厘清。这里仅举《五修譜序》的一段话,其《五修》主持云:“余因承父老命而强为之辩曰:‘旧序云避宋太祖讳易氏为康者,是未稽古之误也。考通鑑纲目,大宋并无庄宗帝号,又无开光同光年号。惟后唐有庄宗年号,则是我祖南八公迁徙之年,正唐康延孝请擊取大梁之明年,甲申岁是也。我南八公自唐以来已为孟侯康叔天潢之胄,彰彰矣。而又何至宋始有避讳之举,是可知旧序之讹,并可知‘开光’为‘同光’之误无疑矣。’” 上述七支康氏均为南八支系,他们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他们都是南八公后裔,其字辈相同,都是从江西泰和一带迁出,其目的地都集中在湖南新化、邵阳一带。应该说,新化邵阳成为南八康氏支系迁湘的主要汇集之所。当然,在以后湖广填川时,这里又成了这一南八康氏支系外迁的发源地。这支原在江西泰和的南八支系,从始祖南八开始就有徙湘之志,至三世迁湘,最早在唐庄宗二年,以后延至宋代。这是较早徙湘的康氏派系之一。 康氏南八族传到第六世,贫富分化相当明显。富者锦衣轻裘,贫者衣难遮体。福一祖(伯万)和福五祖(伯辅),依靠福三祖(伯全)在湖南宝庆为官的政治能量和经济实力,先后由洪州樟树迁湖南新化谋生。以后,福三祖和福五祖的后裔即在新化上茶溪、下茶溪,石马、三都等地定居,福一祖在邵阳定居、直到清朝初叶,政府从湖广向四川移民,才有福三祖少数后裔向四川移民,但大多数仍留居湖南新化和邵阳。 南八族从清初开始向四川迁徙,故留居四川重庆一带的居多, 清朝康熙年间,南八支系福三祖珍华房瑞荣位下信甫世系后裔仁仲,福三祖珍华房位下材甫世系后裔仁官,理华房海珑位下镜甫世系后裔仁誉,理华房海珞位下玉甫世系后裔天达和天通,理华房海珍位下剑甫世系后裔天龙,先后由湖南新化移民四川安岳。仁仲祖和仁誉祖来自新化上茶溪,天龙祖来自新化下茶溪,天达祖和天通祖来自新化石马三都。 实际上最早移民四川来安岳、乐至、资阳、永川、泸县的祖先,在湖南新化就是早已出了“五服”的宗亲,他们是在移来四川后,通过“寻根问祖,辩定尊卑,统一排行,修谱归宗”。从此以后,康氏即组成“宗祠共祀,祖宗共祭,宗亲共尊,族亲共敬,亲困共助,族难共济”的温馨而和谐的大家庭。康氏经历了几百年后,直到今天而尊卑有定,长幼有序,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此。 从江西、湖南一路迁徙而来的南八支系还有,譬如 《四川省垫江福一祖璋公支系》中记载的南八支系,祖上迁徙路径是:江右迁湖南湘乡,维迁新安两县,安居新化东路,而后徙四川,始祖无考。《重庆荣昌康氏族谱》中记载的南八支系,祖上迁徙路径是江西泰和→湖南安庆府→康熙二十余年移民四川之东重庆府荣昌县。入川始祖是维时公。《重庆大足康氏续修族谱》中记载的南八支系,祖上迁徙路径是:江西→湖南新化→康熙四十年入川大足(五支)。入大足始祖仁宙公及子兴坤,胞弟仁宜,还有另房弟仁柏公。而后康富祖及福一祖后裔及周边康氏陆续以不同路线、时间、目的迁来,族居地遍布仁义里五甲、麻柳河、昌宁里、回龙、国梁、米粮乡油炸沟、邮亭、城郊、石马等地。《四川泸县康氏族谱》中记载的南八支系,祖上迁徙路径是:江西→湖南宝庆府新化县铁山→康熙三十六年世庆、世吉、世任公先期入川居重庆王家坪镇。 南八支系始于江西吉安,而后徙迁湖南邵阳、新化一代,后部分南八支系在明清之际经湖北一路徙迁四川、重庆等地。故江西、湖南、湖北、四川、重庆一带,应是这个支系散落繁衍较多的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