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联系我们

康氏文化研究会

地址:河南省南阳市长江路779号
电话:0377-63117878
邮箱:kswhyjh@126.com
QQ: 2404165663   1465588485 

当前位置:首页 > 谱系大观

康氏文化研究会收集的六部康氏通谱所反映的支系源流及迁徙情况简析

浏览: 次 日期:2019-07-27

 

康氏文化研究会现已收存康氏通谱六部:《江西泰和康氏通谱》、《四川人瑞康氏通谱》(即《四川蓬溪康氏族谱》)、《山东汶上县康氏通谱》、《山东费县康氏通谱》、《山东莒县康氏通谱》和《浙江奉化康氏通谱》。这六部通谱都从始祖康叔说起,记述了本支的繁衍发展情况,从其传承世序看,大致可以分为两大支派。一是以《江西泰和康氏通谱》和《四川人瑞康氏通谱》所述支系为一大支派。他们都是从康叔世系第十一世武公长子康扬下传而来,到二十九世卫君角,君角再传长子康柞,康柞传长子昌,昌传明德,可见这一支派都是君角曾孙明德的后裔。《江西泰和康氏通谱》以69代子行子华甫下传,属泰和右派传续。《四川人瑞康氏通谱》以69代子文、子忠、子信下传,属泰和左派传续。这两个通谱所述支派属京兆康氏。二是以《山东汶上康氏通谱》、《山东莒县康氏通谱》和《山东费县康氏通谱》所述支系为一大支派。他们都是从康叔世系第十一世武公次子康翿下传而来,直到74世仁美公长子安分传费县,次子资分传汶上、莒县。这一支派因72代康晔,属东平康氏支派。另外还有《浙江奉化康氏通谱》所述支系,这个分支也属京兆支系,由卫君角闻孙珏字伯赞下传而来。这个支系也属君角曾孙明德后裔,从明德第五世珏分支派出。 中华康氏在源流发展中分支衍派很多,现在我们仅从收存的这几部通谱中发现这样的主要分支,现就各支派的源流及迁徙情况作以下概述简析: 一、江西泰和康氏通谱和四川人瑞康氏通谱所述世系为武公长子扬衍生出的京兆支系 江西泰和康氏通谱和四川人瑞康氏通谱所述67代前为同一支派,因为四川人瑞康氏源于江西泰和康氏,是从江西泰和左派67代国辅衍派出去的。这两支康氏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他们都是康叔世系第十一世武公长子康扬(卫国第十二位国君)的后裔。这支康氏延续至29世卫国最后一代国君卫君角,君角生子祚,祚子二,长昌,次昊。昌子一:明德。泰和康氏和四川人瑞康氏后裔都是君角的这位曾孙明德的传人。 明德生子一,名嘉,汉文帝朝,仕为御史大夫。元朔四年(公元前132年),汉武帝巡视郡国各地,由荥阳到洛阳寻找周朝后裔,结果找到明德之子嘉,封为比张侯,号子南,命他奉祀先祖。从此这支京兆康氏得以繁衍发展至今。康嘉生子一:克安,克安生子二:长姬贞,次利贞。姬贞袭侯爵,奉祀先祖。利贞宣帝时官为京兆尹。后代记载缺失。姬贞传胜,汉元帝五年加封承休侯,成帝绥和元年进爵承公。胜传常,东汉建武十三年(公元前38年)加封卫公。常传霖,章帝朝以孝行荐为安阳令。霖传禧,仕擢为侍子。禧传漴,漴传褒忠,褒忠传光,光传缵,缵传似瑶,晋恵帝朝为黄门郎,似瑶传邴,邴传邺,晋元帝朝为湘州刺史。邴传睦,睦传铎,仕为巴西梓潼太守。铎传定邦,定邦传蘧,宋永初,仕为丹阳令。蘧传穆,穆传琦,南北朝宋国顺帝时,仕为宣城太守。琦传绚,南北朝梁天监十二年,仕为兖州刺史。绚传广衡、广业,广衡传彬。两谱记述的康绚为53世,其父为琦,其子二,为广衡、广业。 五十七世康显,隋文帝时,为弘农上洛令,公元589年,隋平陈,康显由河南南徙金陵乌衣巷,为金陵始迁祖。至66世名延孝,延孝公生二子,长子国辅,行八十评事,是泰和康氏左派的始迁祖;次子国弼,行九十评事,是泰和康氏右派的始迁祖。从此,泰和康氏分为左、右两派,称左辅右弼,延孝公尊为泰和康氏始迁祖。左右两派商议于清康熙癸丑年间(公元1673年)在泰和县城萃和书院之侧,建有聚星堂,世代隆祭。右派始迁祖国弼公,在金陵乌衣巷生子,名子行,子行南唐初为潭州司户参军,转白下(泰和古称)邑宰。遂以官为家,秩满解官,卜居本县义禾村,为泰和右派开基祖,生二子,长顺甫,次华甫。长子顺甫远徙外地,杳无音信。次子华甫生二子,长祥甫,次祥应。祥甫承祖父之命回金陵奉祀先祠。次子祥应留义禾村,生二子,长子肇庆,次子重庆。北宋时期肇庆公奉命徙居龙潭(今爵誉之前的村名),次子重庆仍留义禾村原籍,入“天趣轩”学经史子集,中南宋绍兴己卯科举人。肇庆公徙居爵誉后,生二子、八孙。他命长子之子秉义,次子之子秉礼于南宋嘉定年间徙居雷冈,传至九世仲衍公,返回爵誉祖籍定居,复启爵誉之后,故有“爵誉分雷冈,雷冈分爵誉”之说。传至七十九世务信公,从此人齿繁盛,代代倍增,成烟户稠密的望族。这支康氏除了居本县外,先后有徙安福、遂川、永新、吉安、吉水、崇义、上犹、会昌、于都、瑞金以及广东、广西、湖南、湖北、云南、贵州、四川、台湾等地,亦有徙海外者,可谓遍及四海之内。七十四世祖秉礼公从爵誉分徙雷冈,为雷冈开基,后裔徙居四境,除徙本省者,亦有远播湘、粤、云、贵者。这是江西泰和通谱所记的以69代国弼子子行下传的分支,属泰和右派传续。 江西吉安、泰和一带的康氏百分之九十属于京兆郡康氏后裔,由隋代来自中原的金陵始迁祖康显繁衍而来。自唐宋以后,成为相对集中的康氏集中地。同时也吸引了外地康姓,使之成为徙迁这里的目的地。在历史上的大迁徙中,这里的康氏也向各地转徙,南下广东、福建,西入云、贵、川及湖南、湖北等地。 泰和族谱中《外徙支系地员及初祖》记载这支康氏爵誉房迁出地及支系有:湖南汝城县土桥镇康家村、湖南汝城县濠州镇宽坑村衍庆堂从吾公位下支系,贵州金沙县清池镇上街长房孝友堂支系,贵州金沙县桂花乡马坎村长房孝友堂支系,贵州省毕节县白岩站肖家湾长房怀德堂祖耀、祖煌支系,任仁堂烈枚、烈松支系,烈授、祖佛支系,崇庆堂文议、扬刚支系,贵州省大定府威宁州柳林乡二房养晦堂祖品、祖宏支系,重庆市市区长房怀德堂之友柏堂支系,四川叙永县、忠义县长房敦礼堂支系,四川省灌县许家场四房四家堂支系,四川省建昌县二房日新堂支系,四川省内江县四房四顺堂支系,四川省新都县唐家寺四房隆恩堂支系,四川省郫县许家场四房隆恩堂支系,四川省彭县山倒堰二房、四房成德堂支系,广西省柳州府敦素堂支系,广西新宁州二房良相支系,广西玉林长房任仁堂支系,广东省英德县樟滩乡长房敦素堂支系,广东省英德县四房旌善堂支系,广东省英德县麻寨乡龙车洞支系,广东省英德县仙水圹支系,广东省英德县田心村支系,广东省恵东县吉隆镇吉水村、多祝镇康家村三房支系。湖南津市礼门派支系。上述这支康氏在长期的繁衍发展中,因官派或其他原因,迁徙分布很广。 《四川人瑞康氏通谱》即《四川蓬溪康氏族谱》,谱中源流从鼻祖盘古到当代共记载182世。按上古源流世次81世,即康叔一世算起,它与江西泰和康氏通谱所载康叔世系原系一脉,康叔一世至六十八世的传续,两个通谱记述相同。泰和康氏通谱以六十八世国弼子子行下传,属泰和右派。而四川人瑞康氏通谱所记则是以六十九世国辅子子文、子忠、子信三将军下传的分支,四川三将军后裔大多在清康熙年间入川,属泰和左派传续。这支康氏向南迁徙,经湖南、湖北徙入四川、贵州、云南。向南也有徙入福建、广东、广西等地,只不过在我们收存的有限康氏族谱中,很少发现有价值的分支迁徙的对接线索。只有在我们收存比较多的四川康氏谱中发现有明确记载人瑞三将军后裔的信息。 在康氏文化研究会现收存的四川、重庆30部族谱中,其中有4部明确记载他们属于人瑞三将军后裔。其迁川路径和始迁祖的情况大体归纳如下:《四川瀘县白云分譜》和《白云旧譜谱序》中记载的人瑞支系,入川始迁祖同为兴忠公。这支人瑞支系祖上的迁徙路径是:江西吉安泰和千秋乡→湖南邵阳→湖北麻城。瀘县、白云族谱十八世兴忠公就是在康熙四十八年从湖北麻城启程入川。最终定居白云场,后裔有迁泸州、大磨、转龙北寨等地的。《四川人瑞康氏族谱》和《四川绵阳、蓬溪人瑞堂康氏族谱》记载的人瑞支系,他们共同的入川始迁祖是《四川人瑞康氏通谱》记载有康叔89世文焕世系乃恕公和乃愈公。乃恕公(1652--1741),清康熙三十年奉旨入川,乃愈公(1652--1768)清康熙三十年奉旨入川。他们祖上的迁徙路径是:江西祈州安福→荆南(湖南)宝庆府→1619年奉旨入川。乃恕公、乃愈公携侄逢会公,散布于蜀北蓬邑。《中华康氏·四川遂宁康氏族谱》、《四川省遂宁(蓬溪鸣凤场)康氏族谱》和《四川蓬溪康氏族谱》记载的人瑞支系,他们共同的入川始迁祖是康阜公。迁徙路径是:江西吉安泰和→湖南永州零陵县永泉乡南阜里欧家坪→康熙三十六年康阜公别兄来蜀,住居蓬邑。现在分布蓬溪县,鸣凤李家沟、前欧村沟、附西黄泥井、文井金仙寺、槐花等,包括南充金凤等康氏散居点。《四川省江安县康氏族谱》中记载的人瑞支系,其祖上的迁徙路径是:江西吉安府泰和县凉水井→湖广省(明清称)黄州府麻城县孝感乡老石板籍→四川江安古贤镇,始迁祖为仲诰公。这支外徙的人瑞三将军后裔有其明显的特点,一是以“乃”字开头的字派,“乃逢国运盛,聿定万年长……”。二是有延孝公始立的二十宗派:“国子仕祖珍,至叔孔之宗。可汝以永仲,守时体正名。”我们可以根据这些字派信息查对他们分布的情况。遗憾的是很多族谱谱序没有说明,其中也不留字派信息,故无从对接。 二、山东汶上、费县、莒县三地康氏通谱所述康叔世系武公次子康翿派出的东平支系 山东汶上县、费县和莒县三部康氏通谱从康氏源流开始记载了康叔世系的代徙传续。这支康氏自康叔传至十一世卫武公次子翿开始派分出去。武公次子康翿时居雍州关中,翿公后裔有徙居记载和做官流动的不在少数,自西而东足迹遍布各地。 山东费县、莒县康氏通谱所记与汶上县康氏通谱一脉相承,只是在康叔世系中漏记了三世考伯,使康叔世系缺少了一世。补上之后,汶上谱共记载96代传续,费县共记载84代传续。莒县共记载93代传续。在这三部通谱中,前74代完全相同,74代仁美公生三子,长安、次资、三宁。汶上县、莒县康氏通谱均从仁美公次子资分派而下,分别延续96代和93代,之后无记载。而费县康氏通谱则从仁美公长子安分派而下,延续到84代,之后无记载。74世仁美公明永乐年间(1403-1425)登第,之后按22年一代,到现在又经历了大约27代,这三个支系从康叔一世至今大约应有101代。说明这支康叔世系繁衍的总代数与江西泰和的104代、四川人瑞的101代基本吻合。 另外,山东这三部通谱所记53代也有一个康绚,与江西泰和、四川人瑞通谱所记康绚代序相同,只是在山东三部通谱中记载的康绚,其祖父为凯,父亲为穆,其子为詩,其孙为展。仕魏为司马,出任梁州刺史。这与江西泰和、四川人瑞通谱所记康绚,其上辈和下辈不同,官职也有出入,应是同名同姓不同人。 山东汶上康氏通谱、费县康氏通谱、莒县康氏通谱与正史记载大体吻合,尽管前二十九世也有世次漏记,但不影响其史料价值和反映的历史事实。所以,我们根据谱记情况可知,山东汶上、费县、莒县康氏与徙迁河北鸡泽、清河,甘肃陇西甘谷、武山康氏皆出一派,是康晔的一支,显宦于山东东平,也是康氏四大郡望之一由来的原因。 总之,山东汶上、费县、莒县通谱所记的这支康氏,有七十二代金末进士康晔,山东高唐人,后任东平府学祭酒,属东平郡。这支康氏,明初之后不断南迁,其轨迹是先由山西、山东迁徙河南,特别是迁往河南禹州、巩县一带。而从山西洪洞大槐树迁徙巩县一带的居多。这支由晋入豫的康氏逐渐向全国迁徙,像山东、安徽、两湖、两广、江浙、陕、甘、川、河北、东北、港台等地均有后裔栖居,由四川而徙云南、贵州的也有。浙江东阳一支明确记载是在宣和年间从河南巩县徙迁过去的。于是,这支由晋迁豫的康氏和其他迁豫的康氏来到禹州、巩县之后,禹州、巩县便成为河南康氏的一个集聚区和外迁的发散地,加之河南禹州康城早在公元前1046年就已是康叔的初封之地,也是康氏先祖繁衍生息之所,经过长期的聚拢、外徙,禹州、巩县两地自然成为历史上的康氏望族之地。 三、浙江奉化康氏通谱所述康叔世系卫君角闻孙珏派出的康氏支系 这支京兆康氏从君角闻孙珏开始分支,君角之闻孙珏字伯赞,在其他几本通谱里均没有记载。伯瓒汉代封纪善侯,“年老谢疾,宅于扶沟而为大宗”。他最初发端的地方就是开封扶沟。之后历经辗转,至宋有康经,字孝基,“仕宋为太常博士奉训大夫,大中祥符二载,明州不宁,真宗诏经镇之,挈累而至事,既平,因耄,上章辞职,诏优礼听之,客俎于明。”明州就是今天的浙江宁波。康经生子裕,裕生子惟翰,惟翰子三,长修,次敔,三敬。惟翰卒,“诸子以剡源山水之秀谋窆,其父以茂林张氏仕宦通家而获購李墺。时敬年十七,执绋送窆,悲恸不忍舍去,因芦墓读书以卒服,张氏有讳欽者,富而无子,见敬孝且俊伟,因招赘也。敬亦以父墓所在,慨然从之,遂占籍奉化,而家于茂林”。这就是本支康氏从中原河南开封迁徙奉化茂林的大致轨迹。 奉化康氏通谱从君角至其闻孙珏算起,三传明德,五传至珏,珏传子南,子南传植,植传处,处传世登,世登传逢吉,逢吉传篆,篆传昌言,昌言传垣,垣传绚,绚传琏,琏传廷坚,廷坚传扈,扈传頫端,頫端传愬,愬传伯沃,伯沃传毅古,毅古传简,简传经,经传裕,裕传惟翰,惟翰传敬。谱中显示“惟翰宋仁宗徵为大都护”。说明惟翰是宋仁宗年代人。这样算来,从君角闻孙珏到宋仁宗时的惟翰共经历了22代,加上珏之上的37代,宋仁宗时的惟翰应是康叔世系第59代。若按宋仁宗时的1040年算起,至今已经历了979年,按22年一代计算,共计约44代。前59代加上后44代,浙江奉化康氏通谱从康叔一世至今共计103代。这与江西泰和康氏通谱的104代,四川人瑞康氏通谱与山东三个康氏通谱的101代大体相当。 奉化康氏通谱中源流仕宦中记载的君角之闻孙珏,传至绚,加上按《史记》记载君角子之前的二十九世,在奉化谱中康绚也应为康叔世系53世。在奉化谱中记载“康绚仕齐为华山太守”。其祖父为舍人训导昌言,父为国子监丞垣,生子琏,琏生廷坚。而在《江西泰和康氏通谱》和《四川人瑞康氏通谱》中也有康绚其人,记载为康叔世系53世,梁天监十二年,仕为兖州刺史。其祖父为康穆 ,父为康琦,生子广衡、广业,衡生彬。在山东汶上和费县康氏通谱中康叔世系53世也有康绚其人,记载为:绚仕魏为司马,出为梁州刺史,生子名詩,诗生展。绚祖父为凯,父为穆。这三个康绚分别出现在浙江奉化康氏谱、江西泰和康氏通谱、四川人瑞康氏通谱及山东汶上、费县、莒县康氏通谱中,其祖父辈和子孙辈及其所任官职都各不相同,应是同名同姓而经历不同的人。 究其源流,奉化这支康氏属于京兆康氏,民徙官派,从中原开封一路走来,繁衍生息必然散落各地。到宁波后,也有徙往浙江温州的记载。然从各地收录的族谱中尚无发现这支康氏的其他迁徙足迹。 当我们认真研究了收集的这几部康氏通谱之后,对康氏派分源流情况有了一个大致明晰的认识。从康叔十一世卫武公长子康扬、次子康翿派分,是康氏源头分流的一个重要节点。由此可知,凡经武公长子传续至卫君角而下,均属京兆康氏支派。凡经康叔十一世卫武公次子康翿派分下传,再经72世元进士康晔而下,均为东平康氏支派。因而我们把《江西泰和康氏通谱》、《四川人瑞康氏通谱》和《浙江奉化康氏通谱》所述支系认定为京兆支系,把山东汶上、莒县、费县康氏通谱所述支系认定为东平支系。这两大康氏支系是繁衍众多,徙迁广泛的两大源流衍派。 以上康氏衍派分支及迁徙情况仅是对康氏文化研究会收存的六部康氏通谱研读的概述简析。因为我们收存的谱牒有限,以上概述可能还不够全面,因为从康叔世系前二十九世衍续出来的康氏长支、旁支众多,还有其他康氏分支的繁衍分支,只是我们暂时还没有得到更多的相关族谱而已。对此还有待我们继续收集资料,做进一步的研究和归纳,以便把天下康氏的各个支派梳理总结得更加清楚。在此我们期待各地康氏宗亲提供更多可信的族谱信息。不妥之处,敬请各地宗亲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