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氏文化研究会现共收存辽宁康氏族谱四部,它们是《赫舍里氏康族世譜》、《辽宁凤城草河康氏族谱》、《辽南烟狼寨康氏族谱》和《辽宁海城双台子康氏族谱》,经认真阅读分析,现将这几支康氏的支系源流迁徙情况概述如下。 赫舍里氏康族属满族康氏,据《赫舍里氏康族世譜》载:“……我满族赫舍里氏前代久失记载,考自有清以来,原始祖随清太祖入关,功终于国,子孙盈庭。迨定鼎后乃分防各省,发驻八旗,慨路远陈音,年深失考矣。仅传述希福巴克什原为满洲正黄旗人,姓赫舍里,其族穆胡睦都督,世居图音额地方,后迁白河,又迁哈达,天命四年(努尔哈赤万历四十四年纪元天命)携其硕色巴克什自哈达来归,博通满蒙汉文,专任文仕学馆,奉使科尔沁城,冒死复命,从征大凌河处,累战立功。崇德(皇太极)元年诏为弘文院大学士,查户口,编牛录,定六部官制,修遼、金、元三史。寻以不附睿亲王多尔衮革职,籍其家,顺治九年复其原官,是年十一月病卒,年六十有四。谥文简公,赠以太保。其兄硕色之长子索尼巴克什,天命七年破明兵千余名,拾取锦州。嗣以汉文清谕,镇守榛子镇沙河驿等处,遂定永平。寻以不附睿亲王,削其职。顺治二年复授二等精奇,尼哈番加正一等伯十八年。世祖即顺治不豫召学士麻勒吉王熙,遣草诏并谕索尼及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等四人辅摄朝政。康熙六年晋封一等公爵。是年七月薨,谥文忠,后追封赫硕里康王。其长子噶布喇乃孝诚仁皇后(即康熙之后)之父也。任正领侍卫内大臣,世袭一等功。三子索额图官至保和殿大学士。惟次子未详。传闻为索乃公,其吾始祖卡宜,译音康奇郎,是否即为索奈公之后,颇资疑问。谨识卡奇郎出兵辽东,娶瓜尔佳氏,生子有五,长、次绝嗣,五子花子出继富氏,三子达什巴,四子招里。其后人分为两大支派,前后投驻凤凰城,分归正黄、正白等二旗注册,由是以先祖名之,译音为姓氏。故凤邑除赫舍里外而有康氏者,盖自此始。因而此两宗派即奉以康奇郎为始祖。”从这个譜序中可以看出满族康姓的演绎过程,其始祖随清太祖入关,几经起落而最终落居凤凰城。被称为始祖的康奇郎的‘康’原为‘卡’,是满文的译音。这是在少数民族中康氏得姓的一种特有现象,即译音得姓。 《辽宁凤城草河康氏族谱》载:“我宗族始祖突克善(康文春1925年箸家谱录‘始祖突克善姓康氏,原籍前明长白九龙顶子人,镶黄旗满洲托伦太佐领迁移凤凰城住’)……我始祖之发源,家居长白九龙顶子,旗属镶黄。恰清太祖努尔哈赤旗属镶黄,长白九龙顶子人,就是皇帝家族,自塞北迁入辽,已二百余年矣。”又据譜中载:“……我宗族始祖兄弟二人在‘胤礽时间’之前,满族姓氏应是爱新觉罗,(兄)突克善到镶黄旗中从军后才随旗姓氏。到辽东凤凰城后,直接在镶黄旗管辖的东北区域草河沿兴隆铺落户。可以肯定的说,辽东的凤凰城(现在的辽宁省凤城市)是满族镶黄旗康姓宗族的故乡。凤城市草河区平安村的康家堡子就是满族镶黄旗康姓的发祥地。” “始祖(兄)突克善从军后,当旗属镶黄,满族姓氏无记录。兄弟二人出生地应在燕京(今北京)。”“公元1724(甲辰)年(雍正二年),携家眷来辽东凤凰城当差(屯垦戍边)。” 我们从这些譜序摘要中可以看到这支满族康氏迁徙落户情况,而从整个譜序中我们还可以发现更多的信息,譬如这些康姓的演变情况及与爱新觉罗的关系等等。 上述辽宁辽阳《赫舍里氏康族世谱》与《辽宁凤城草河康氏族谱》所述这两支康姓都属满族康姓,都投驻在凤凰城,只是先后有别。但前者为正黄旗,与爱新觉罗氏有直接联系。由于因“胤礽”事件的影响,后者为镶黄旗,与爱新觉罗也有密切的关联。辽阳赫舍里家族其凤城始祖为卡奇郎,而凤城草河家族其始迁祖为突克善。他们共同的得姓始祖应都是卡奇郎(也叫卡宜奇郎),当然这两支少数民族康姓也均属满族康姓。 另外两支康氏都属康叔后裔。《辽宁烟狼寨康氏族谱》载:“始迁祖康彦功于顺治八年(1651年),由山东即墨被移民,一扁担挑过来到关东。路经千辛万苦,百般磨难,来到辽阳县(今鞍山市)烟狼寨村安家落户,随入旗为正黄旗,垦荒种地,迄今已有三百六十多年之久,经历代先人艰苦创业,繁衍生息,人口日繁,支系增多,活动地区不断扩大。”这支康氏是清初移民由山东即墨徙辽的,始祖为康彦功。《辽宁海城双台子康氏族谱》譜序载:“(吾)康氏鼻祖是小云南人氏,后不知何时何故迁入山东半岛,在莱阳附近创建了康庄。吾始祖恩忠公,就在此地所生所长,成年后与马家河马氏配偶相依。膝下有三子。即:长子体民,次子德民,三子乐民。从吾祖自始以来,皆业农。敦厚循礼,重耻重志,克勤克俭,累业不绝,颇有发展。三子成家立业之后,儿孙满堂,大家大业,日趋盛旺。恩忠公逝后,时逢明朝末年,内有李自成造反,外有努尔哈赤作乱,荒年战乱成灾,加之朝廷官僚索刮,民不聊生矣。伯仲叔三人,分居守业未成,以卖劳动力糊口,生活非常艰苦,度日如年。皇清定鼎后,稍有安歇和缓,又顺治八年强制拨民,被迫徙至东北满清之地。一枝落居在辽宁省凤城一带;一枝失散,至今不知下落。吾祖德民公落居在辽河西岸的绥中县内中后所。仍继父志,带领儿孙们,垦荒创业数十载,又人兴业茂矣。约雍正末年或乾隆初年,由三世祖国英公之子,四世祖维新公和维秀公率先跨入辽河东岸海城境内,先落居于白石寨一带。(以白石寨祖茔墓碑为证)。嗣后,因地面狭窄,影响其发展,又由维新公之长子——五世祖士儒公和维秀公之次子——五世祖士凤公共同徙出至王铁屯落户:长子士龙公仍留住白石寨一带。士俊公后来迁居到营口一带。随后而来者,有士龙公和士俊公之子孙,均混居在王铁屯。后又逐渐扩居到‘康家打谷场’,因此地无异姓居住,则起名叫‘康家台’。士凤公之长子——六世祖文科公分居在后双台子。”这支康氏的鼻祖是“小云南人氏”,后迁山东半岛,居住莱阳康庄,也在清初顺治年间被移民东北满清之地,后辗转迁徙海城后双台子。 以上两支康氏尽管不属同一支系,但他们都是在清初顺治年间移民到满清之地辽宁的。而且他们的始迁地都是山东。可见山东百姓入关之民不在少数,其中也包括康氏。只可惜辽宁康氏族谱中华康氏文化研究会还收存不多,随着将来收存辽宁康氏族谱的增多,我们会对辽宁的康氏支系源流情况做更深入更全面的研究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