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联系我们

康氏文化研究会

地址:河南省南阳市长江路779号
电话:0377-63117878
邮箱:kswhyjh@126.com
QQ: 2404165663   1465588485 

当前位置:首页 > 谱系大观

康氏文化研究会现存粤地康氏族谱支系渊源情况概述

浏览: 次 日期:2018-06-02

 

康氏文化研究会现存有粤地康氏族谱七部,它们是:《广东省南海龙江康氏族谱》、《广东省兴宁康氏族谱》、《广东省梅州市五华县康氏族谱》、《广东省汕尾康氏族谱》、《广东省阳春市康氏族谱》、《广东省吴川市美沃村房譜修略》和《广东番禺新桥康氏历史资料追忆》。经对这七部族谱的认真阅读研究,我们对现存粤地康氏族谱支系渊源情况作如下概述。 《南海龙江康氏族谱序》载:“……佥宪公,族谱之所作也。公广 之南海人,其先世居南雄枸杞巷,避地于龙江,世族久远,兵革播迁,谱牒无传,闻先世有曰革阶、曰之兆、曰在邦、曰必达,世次莫详,无所据考,皆略而不书,乃自元富始,以元富公为始祖,元富公生晋明,晋明公生直可、直谊,直可生世德、世濩,世德生能,能生麟,麟生济,麟即佥宪公也。自公以上六世暨子七世,前后连续,如珠贯然。旁而至于伯伯叔祖,与曾高以上,以伯伯叔叔自兄弟与从兄弟再从子侄之分派,别则群然为一大族,亦繁且盛矣。”从这里可知此譜的编修人是佥宪公,即康麟,譜中记述龙江始祖为元富公。“其先世居南雄枸杞巷,避地于龙江”,因谱牒无传,这一支系更早从何处迁入,无从考证。《广东汕尾康氏族谱》载“……康氏开基祖建阳公、郑氏妈,赵周公、田氏妈和子厚公兄弟清朝年代顺治间,从福建莆田县打铁街移居到广东省惠州府陆丰县(现广东省汕尾地区陆丰市河西镇大务乡、蔡荫乡、长沙东村)安居立业。”这支康氏譜序记述简单,只记述清顺治年间从福建莆田移居广东惠州陆丰,更早的迁徙情况也无从知晓。《广东阳春市康氏族譜》中关于始祖记载:“士达,字伯通,生卒不详,妻严、冯氏,生三子,长子伟初,次子伟恒,三子伟兴。由其墓碑得知,我们的始祖康士达于清初年,‘自青山堡糯禾塘漂迁白水新村寨’。其卒后被葬于窑头寨潭木角水田边上,咸丰十一年(即1861年)重修立碑,坐丁向癸兼午,形为乌鸦落平垟。此坟在当地较为有名,葬后历代文人层出不穷。……由于族谱失传,士达祖的父辈以上的老祖却不知是谁。这是我们居住在广东阳春合水的这一支康氏遗憾的事情。”这支康氏属清初本地漂移,始祖士达公先祖归属何支何系,由于族谱失传不知本源。《广东吴川市美沃村房譜修略》序言载:“罗山康屋美沃村始祖涛,宣统年间官任司狱,由闽入粤,卜居吴阳,开基创业罗山。吾族前贤,由始及终,支分派别,字号谥法,贵贱贤能,纂辑修谱。昭昭日月,迄今数百余年。”这支康氏支系始祖涛公系宣统年间由闽入粤,由于譜序记述简单,本支康氏也找不到横向关联。以上四支康氏,其中广东汕尾和广东吴川市美沃村两支康氏源出闽地,后在清代徙粤,但从譜序和派系字辈上却找不到相互之间的关联。而广东顺德龙江和广东阳春两支康氏也是各自独立,虽然顺德康氏续譜人康麟曾在福建做过官,但也是由粤入闽,其原籍还在顺德龙江。 广东兴宁康氏与广东梅州五华康氏祖上应系一脉。据《广东梅州市五华康氏族谱·序》载:“……大始祖康公讳绚字长明,仕齐为华山太守,公抱宏才,历任六州刺史,其时族中兴旺人财繁盛,即今江西省吉安府泰和县六十五都下堡便是,祖先故居该处,延传既历多世,厥王纲不振,故此宗族解散,支派星分,家业谱牒俱概失亡,犹赖瑶公还鼎原籍,胤续先世之遗迹,迨至明主末年,世界不平,吾祖念一郎,只得抽身外游,所以因循广东到此乐邑耳,窃思祖之单身到此,未有家属,举目无亲,故园各天,正是茕茕孑立,唯有形影相吊,嗟乎,当是时也,身入一叶之舟浮于沧海,公之单寒可胜言哉。后配祖妣高孺人,始成家室,爰立肇始之业也,及后乃生宗公,传至三、四世,俱住乐邑城内,仝享箕裘之富,仅仅守成而已。当其岁多饥馑,世界不平,残寇时发,本邑城池失守,民受灾殃,我族三、四世祖等老幼男妇逃难,其时家财契数譜源亦失亡矣。”“吾祖讳中乐公号念一郎,于大明末年,江西贼寇频兴,独身奔游,因循广东,历经沧桑,游居乐邑寄寓城中。惟祖德性聪慧,徐图进取,敬仕尊贤,深受乐邑人爱拥,机缘巧合,德配高孺人,广置田产,共创家园,后衍生二世祖:道宁、道兴、道泰三人。乐在城中,共享箕裘。此后由于世事不平,贼寇频发,乐邑城池失守,男妇老幼逃难为生,吾祖家财耗散,契业失落,族谱废失,是我族最大不幸。至八世祖应崇公修谱,只得闻祖先口中传说:吾祖是绚公之派,瑶公之后裔。源自江西省吉安府泰和县十五度早禾市(现江西省吉安市泰和县禾市镇)。至今后世仍不得知瑶公以下数代失落的世辈字号,此是永世之憾,仅列祖述。”《广东兴宁康氏族谱》譜序载:“康氏族姓者,盖本于周武王时同母弟名卫康也,武王崩,成王立叔,辅成王为大司寇,谓之康叔,武王五诛武庚灭三监中,分其地以立康叔于卫,受伯爵康叔卒长子承伯爵嗣立卫君、次子食采于康地,祖子孙因为姓氏云同裹六国纷争,子孙或奔晋或往秦之地,邦者姓不一矣。其在卫者仍姓康、京兆其旧都也。自汉至南唐,祖国辅、国弼云娶司马氏一乳三男子文、子忠、子信封三将军唐时起义救唐名将康承训(唐末大将,字敬辞,康日知孙,康志睦子)。康承训自幼随父征伐,积功进左千牛卫大将军(卒于约809——874)享年66岁,即其裔也。后居江西吉安府,子孙繁衍散居于盧凌、泰和县二邑间,地名箕塘尾(原高行乡64——70都,在今泰和禾市、桥头、碧溪一带)。我祖康绚仕齐为华山大厯,长子瑶公生亥公,本邑庠生,因洪武九年常平障下收集军武,弃文就武,十九年调广东道右卫中所至二十五去,转调惠州长乐千户所,生天寿、晚寿,晚寿回转江西吉安泰和县原籍居住,我祖天寿因广西贼,为国救民不幸阵亡,大祖婚配刘氏,居孀抚养义保公,长大婚娶,积善肇基布种甘塘屯后,遂世居焉。我伯祖讳绘字华甫,元至正间(元朝1341——1368)除授偱州,即今龙川也。未几干戈四起,明兵大兴隆武,奠鼎乃寄居龙邑东瑶水,遂为龙川康氏始祖云。”从广东梅州五华县和广东兴宁两支康氏的譜序中我们可知,他们都源自江西省吉安府泰和县十五度早禾市(现江西省吉安市泰和县禾市镇),共同的大始祖都是康绚,而且都是绚公长子瑶公的后裔。当然,也是南唐江西泰和三将军之后裔。 剩下的就是《广东番禺新桥康氏历史资料追忆》所述康氏支系。这一广东番禺新桥支系其家族追忆资料是这样记载的:“据现存立于新桥村圣母庙前的《重修拱桥碑记》记载:新桥村民于‘明洪武十九年自右江南来’。”说的是明朝洪武十九年(公元1386年)明皇派遣陈德为镇守广州左卫将军,带领一支旗甲官兵,南下屯兵番禺,戍边南疆。番禺位于珠江出海口烟波浩瀚的狮子洋西岸,与东莞隔海相望,扼守着雄险的虎门要塞。一出虎门便是一望无垠的伶仃洋了。是时,珠江口沿海一带经常有海盗出没,更有甚的是猖狂的倭寇为祸。陈德将军带领军队的主要任务就是驻守这一十分重要的沿海边陲。据传陈将军就是为抵御倭寇的猖獗而英勇战殁于狮子洋中之白沙湖海面,葬于明经乡的将军山。解放前每年的清明节均有其麾下九屯军籍的后人,成群结队至墓前拜祭。 陈德将军看到当时珠江口因长期冲积而成的一片片肥沃的滩涂,便将麾下军人分为九拨人员,分驻新桥、沙涌、石碁、官桥、明经、官涌、石头冈、田埗头、揽山等处地方,一边戍守海防,一边屯田开荒,开展农耕以补充部队给养。自始长期与当地土著居民共同生息,落地生根。经世代繁衍,开枝散叶,遂成村落,此乃当地流传至今称之为“九屯”的历史。 新桥康氏始祖是随陈德将军南来的军人。据现在尙供奉于康氏宗祠——藻云堂的始祖神主牌位内所载的文字为:“公讳川字昇馆,号安澜,由江西吉安府龙泉县,大明洪武十九年癸戍而来。” 这就印证了新桥康氏始祖确实是随军南来的史实,并明确了祖籍地是江西省吉安府龙泉县。“自落籍番禺新桥后,娶妻彭氏,成立家室,繁衍并养育后代,相传自我祖之后,可惜是七代单传,至第七代更憾无男丁所出,第七代太婆到邻县顺德江村头康姓(是否与我祖同宗同源,无考)过继一子回来,并由此继子传宗接代,繁衍至今。”这支康氏始祖是大明十九年由江西龙泉县从军而入粤的。他们祖上的辈分据前辈老人口传,本族族人现在使用的传续辈分的字派是:“恭、宽、信、敏、慧(惠?)”从这个字派看,这支康氏先人应属江西吉安三将军后裔,因江西三将军后裔衍生出的左右派合譜的字辈是:“恭、宽、信、敏、惠 , 本、立、道、自、生 , 积、善、致、嘉、祥,  兴、邦、先、安、民 , 典、谟、和、训、诰 , 缉、熙、常、光、明 , 根、基、培、植、厚 , 昌、大、有、继、承”。广东番禺新桥的字派中的“慧”字也应为“惠”字。 综上所述,前述四支康氏,其中所记南海龙江康氏和阳江康氏由于“谱牒无传”,留驻广东之前从何迁来,无从考稽。而所记汕尾康氏和吴川市美沃村康氏是分别在清顺治和宣统年间由闽入粤。而后述所记梅州市五华县康氏、兴宁康氏和番禺新桥三支康氏有一个共同特点,他们都是明代由江西吉安迁入广东的,前两支共同的大始祖都是康绚,也应系三将军后代。最后一支番禺新桥康氏“明十九年自右江南来”,且是随陈德将军入粤的。其原籍既然属江西吉安,很有可能与其他两支入粤的唐代大始祖康绚同属一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