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康氏始于卫国康叔,而卫之初封地域,据郭霞《卫国历史研究》一文中指出,卫国的疆域主要在殷墟,北起武父(今大名县武父城)以南,南指圃田(今河南郑州东有圃田)以北,近东都雒邑(今河南洛阳地区)附近,东达今山东滨海一带。康姓自此始。又卫国之都在朝歌,地处中原淇县,因此我们说康姓发自中原。后来康氏以卫国为中心向四方扩散,之后又形成了京兆堂康氏和东平郡康氏,形成了历史上早期的康氏主流支脉。他们在历史上的繁衍迁徙走向大体上是自北而南和自西而东。在长期的战争动乱和朝代更替中,康姓人四处迁徙,其分布遍及全国各地,形成了几大有名的集散之所。
一是河南禹州、巩县。禹州在周武王时,封其弟康(姬封)在康城(今河南禹州市顺店镇的康城村),这里是最早的康姓发源地。但是随着之后的社会动荡和迁徙,禹州后来的康姓大多系外迁而来,特别是明初时期从山西洪洞大槐树迁徙而来的居多。据《禹州康氏族谱》云:“……起始祖伯从公即由明朝元年(或二年)迁到河南顺店,原籍是山西省平阳县洪洞县大槐树人。始祖之父为让公,母吕氏为太始祖,葬于顺店西南黄桐村东地。伯从公迁叔伯兄弟七人,伯亮、伯昌、伯盛、伯聚留山西原居。伯从公迁禹州顺店定居,伯敬公迁舞阳县北舞渡龙村定居,伯×公性情暴躁,不知在何处落居。”但不管如何,这支以伯从公为始迁祖的康氏后裔在禹州传衍开来。由山西洪洞迁往巩县的两位始迁祖,一位是保公,一位是守信公,他们与迁往禹州的伯从兄弟同来河南,似有很深渊源。说明禹州和巩县两地是这支康氏的迁徙集中地,并以始来舞阳、鄢陵、开封县一带的康氏一起向周边扩散繁衍。省内徙迁自不必说,如方城、鲁山等地。在长期的演变过程中,这支由晋入豫的康氏逐渐向全国迁徙,像山东、安徽、两湖、两广、江浙、陕、甘、川、河北、东北、港台等地均有后裔栖居。与此同时,其他地方的康氏也不断到这些地方融合,形成了当地康氏分支众多,其他康氏分支不断渗入的复杂情况。于是,这支由晋迁豫的康氏和其他迁豫的康氏便成为河南康氏的一个集聚区和外迁的发散地,也使禹州、巩县两地康氏得以发展成为全国历史上有名的康氏望族。
二是江西吉安、爵誉。康氏在秦汉以后,由黄河以北逐步生息繁衍,并向黄河以南迁徙,形成了陕西京兆、山东无盐(东平)两大郡望,声震吴楚,名冠两京,并以“京兆”“东平”为堂号。裔孙北迁异地,南迁江浙,仕途会稽,同时进入甘、宁、川西北、鄂地、东南绍兴等地,既而分布在长江以北、河南为中心的康氏族人,向四面八方散射,迁徙江浙、福建、广东一带,烨烨华声,遥遥华胄,王孙公子,衣冠相传,隋平陈时至德二年(公元583年)岁次癸卯,康焕之讳显,隋仕金陵(白下)夫子庙乌衣巷居住。至此,这支京兆康氏后裔传至公元943年,康延孝仕唐天德防御使,南唐以子孙三将军推赠京兆郡侯。南唐国亡,后主归宋,兄弟三君义不仕二君,宋开宝八年(975年)避地金陵,徙江西泰和。延孝生二子,长子国辅,行八十评事,是泰和康氏左派的始祖;次子国弼,行九十评事,是泰和康氏右派的始祖。从此,泰和康氏分为左、右两派,称左辅右弼,延孝公尊为泰和康氏始祖。左右两派商议于清康熙癸丑年间(公元1673年)在泰和县城萃和书院之侧,建有聚星堂,世代隆祭。右派始祖国弼公,在金陵乌衣巷生子,号能甫,南唐初为潭州司户参军,转白下(泰和古称)邑宰。遂以官为家,秩满解官,卜居本县义禾村,生二子。次子顺甫,远徙外地,杳无音信。长子华甫生二子,次子祥应留义禾村,生二子。长子肇庆,次子重庆。北宋时期肇庆公奉命徙居龙潭(今爵誉之前的村名),次子重庆仍留义禾村原籍,“天趣轩”学经史子集,中南宋绍兴己卯科举人。后义禾嗣孙徙而湮。肇庆公徙居爵誉后,生二子、八孙。他命长子之子秉义,次子之子秉礼于南宋嘉定年间徙居雷冈,传至九世仲衍公,返回爵誉祖籍定居,复启爵誉之后,故有“爵誉分雷冈,雷冈分爵誉”之说。传至七十九世务信公,从此人齿繁盛,代代倍增,都成烟户稠密的望族。这支康氏除了本县外,先后有徙安福、遂川、永新、吉安、吉水、崇义、上犹、会昌、于都、瑞金以及广东、广西、湖南、湖北、云南、贵州、四川,乃至全国各省及台湾,可谓四海之内,皆有爵誉康氏后裔。泰和县城三十里为雷冈房居住地。七十四世祖秉礼公从爵誉分徙此地为开基,后除徙居四境,如泰和周边及瑞金、会昌外,近徙本省,远播湘、粤、云、贵者枚不胜举。此外还有礼门房,这支康氏乃由匡改康而来。稽考旧譜记载,礼门先祖世居长安,出汉丞相匡衡后,值黄巢儹逆,由京兆尹挈家出潼关,寓襄樊,至谟字,日后守长沙因家焉。后避马殷兄弟随弟而寓,一居泰和水南,一居井岗濛潭,一居庐陵(今吉安县)礼门(现为泰和县)。居礼者讳瑞邱,字迁姜,实禹锡之翼祖也。三世后忌宋太祖讳易姓康,明隆庆雷冈续譜,该村房经商议以衍恩六承事纳入子行公次子顺甫位下。从此历代续譜相沿续修,不敢遗逸更改。这支匡改康除了在本地散徙泰和、吉安、遂川周边之外,还远徙吉水上坪,上犹黄埠镇感坑,泰和螺溪、程溪、洋溪,庐陵横江桂花村者,枚不胜举。
江西吉安、泰和一带的康氏百分之九十属于京兆郡康氏后裔,由隋代来自中原的金陵始祖康赐繁衍而来。自唐宋以后,成为相对集中的康氏集中地。同时也吸引了外地康姓,使之成为徙迁这里的目的地。在历史上的大迁徙中,这里的康氏也向各地转徙,南下广东、福建,西入云、贵、川,湖南、湖北等地。
三是湖南省邵阳、新化。唐宋以来,湖南邵阳、新化一带一直是江西省吉安、泰和康氏迁徙的首选之地,特别是南八后裔和人瑞后裔。仅举以下康氏族谱所述即可证明。《湖南新化八修琳甫支譜复修》所述支系,其譜云:“溯我南八祖原籍居江西之吉安府,有迁楚之志。一传发诏未果,再传和仲、政仲、明仲三公,始秉承遗命,相率徙湖南湘乡万家园,遭时局之变化,旋徙安化龙坳,经辗转,和仲福三支定居新化田坪、温塘、坐石等地。福五支居涟源坪上,政仲福一支卜居吉庆,福十六支新化县转迁乌石龙潭,明仲福八房迁居邵阳。”《湖南新化田坪康氏八修族谱》所述支系,据光绪二十九年《总序》载:“发诏公有子三,和仲、政仲、明仲于唐庄宗二年由江右徙楚南乡三十二都之万家园,居三载后迁安化县黄沙龙坳,削荆辟棘,立业三十有八年,户口日繁,葛枝既有庇本之荣,在棣鄂不无分支之异。政仲子春发公效虞芮故事,越邵州新化十三都;和仲子桂发公择新化陂头村温塘灵关庙而卜,云其吉焉。明仲子胡发公徙住家室》。”《湖南省温塘康氏八修族谱》所述支系,其譜载:“迨至唐末,始祖南八世居江西,约在兵戎之余,有迁楚之志。二世祖发诏由孝廉历官禄大夫,亦承先志至三世祖和仲、政仲、明仲三公承其遗命,于后唐同光二年迁来湖南湘乡三十二都万家园,居三载旋徙安化龙坳立业开基。发诏次子政仲公随兄和仲迁居安化龙坳,生殁未详,葬安化福口。和仲之子桂发,由龙坳新化陂头村温塘灵关庙屋场一所,甲山庚向;政仲之子春发,字荣淑,号能庵,由安化迁邵州北路邑太阳十三都。”《湖南邵南八油洞双溪木铎仲璋共七修譜》所述支系,其《修譜序》云:“粤稽我氏自康叔受姓以历秦汉,其间文武簪缨难以枚举,后至唐开元间,有祖南八公,字百万,始由江西吉安迁新化之吉庆等处立业,生子发诏,递传八世子孙,繁衍聚族万余人。一隅之地乌容众多,而我祖璋义公者,谋远略广,智高识宏,携带家属始来邵南罗城地,继徙大陂田,视斯山水狭隘,风俗粗鲁,复迁入油洞双溪木铎而立室家焉,已历二十余代矣。”
据目前能够看到的几部邵阳、新化的康氏族谱,可以看到一个共同的特点,这里的康氏大多是南八公后裔,都是从江西泰和一带迁出,其目的地都集中在湖南邵阳、新化一带。应该说,邵阳、新化早在唐宋时就已成为南八康氏支系迁湘的主要汇集之所。因为这里云集大量康氏族众,于是也吸引了其他康氏的到来。譬如地处西部的陕西、以及地处中原一带的京兆康氏也有迁徙邵阳一带安居的。这里仅举一例,《湖南新化龙山康氏族谱》在其家谱述略中载:“汉时,从河南迁至陕西,故龙山康氏大部分为京兆堂,唐时,一部分康氏家族又从陕西迁到湖南、湖北、广东、广西、四川、福建一带,迁到湖南的大部分居住邵阳桃园、芦溪、浦市。”
湖南邵阳、新化集聚了大量康氏。当然,在以后湖广填川时,这里又成了康氏支系外迁四川的发源地。这里的南八支系其原籍大都在江西泰和一带,他们从始祖南八开始就有徙湘之志,至三世迁湘,最早在唐庄宗二年,以后延至宋代。其他京兆徙邵的康氏支系也大都从唐宋开始。
四是湖北麻城、孝感。几百年来,在川渝地区的移民后裔,都声称祖籍在湖北麻城孝感乡。故有“要问祖籍在何方,湖北麻城孝感乡”的流传。麻城在明清两朝一直是“江西填湖广”和“湖广填四川”两大移民的集散地和中转站,康氏族人的转徙当然也与这里密不可分。
属于江西人瑞和南八支系的康氏后裔,在长期的南迁西转之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按这条路线入川的:江西吉安泰和→湖南宝庆(邵阳)新化→湖北麻城孝感→四川、重庆。这支重要的康氏分支原属北方京兆康氏,入川路途中大部分都经过湖北麻城、孝感,时间大致在明清之际。也有京兆康氏早期南逃西奔经过湖北麻城的。据《安岳、乐至、资阳、遂宁、安康康氏族谱》载:“南宋绍兴年间,北方不靖,原有京兆逃亡湖北麻城的康氏族人,为免受异族欺凌,再次南逃西奔。西奔者多进入陕西蓝田山区,南逃者南渡长江,进入浙江临安和江西洪州。”但他们大都经过了湖北麻城。
麻城是湖广填川的中转站。从已收存的四川谱牒看,大部分是在明清之际迁徙四川的,都经过湖北麻城。特别是江西、湖南的南八支系和人瑞支系。现举几例:《四川泸县白云分譜》和《白云旧譜譜序》中记载的人瑞支系,入川始祖同为兴忠公。这支人瑞支系祖上的迁徙路径是:江西吉安泰和千秋乡→湖南邵阳→湖北麻城。十八世兴忠公就是在康熙四十年从湖北麻城启程入川的。《四川省江安县康氏族谱》中记载的人瑞支系,其祖上的迁徙路径是:江西吉安府泰和县凉水井→湖广省(明清称)黄州府麻城县孝感乡老石板籍→四川江安古贤镇,迁川始祖为仲诰公。《四川南江县大河镇、兴马乡、北极乡康氏族譜》中记载:本支康氏的迁川路径是:江西泰和匡家坊→湖广麻城孝感乡→清初入川。《四川叙永康氏家谱》所述支系原籍也系江西吉安,但后徙麻城孝感,后宦至公来川。《四川南江县康氏族谱》、《四川高县加乐乡康氏如达族谱》、《四川广元苍溪歧坪康氏族谱》三部族谱所载支系源出湖北麻城孝感,其迁川路径一致。他们的迁川时间分别为清顺治五年、嘉庆十年和清朝初年。
源自河南的康氏支系也有几支在徙川时过境湖北麻城。据中华康氏文化研究会现存譜牒看,他们是《四川宣汉康氏族谱》、《四川(宣汉)巴蜀源康氏族谱》、《四川东乡县康氏族谱》所述为同一迁川支系,这些譜中明确记述这个支系系出河南禹县,迁川路径为:河南禹县→江西吉安→湖北麻城→四川东乡(宣汉)。譜中明确记载:“康姓(世系)自康天民起,在河南北燕(河南禹县境内)世居八代,第九代远祖康倘朴、康佯吉父子移居到湖北麻城孝感乡,世居到五十三代,五十四代康同道移民至四川省东乡县。”在这些徙川康氏支系中,很多由于转徙失记,是否也经过了湖北麻城孝感也未可知。
从上述记载可以发现,明清移民中,康氏无论是自北而入川,还是自南而入川,相当一部分都经过湖北麻城,有些在这里中转入川,有些在这里定居后又迁川。这些康氏支派最初源自中西部的河南、陕西居多,京兆康氏属于主体。他们的迁川路径虽然不同,但湖北麻城显然是一个康姓入川的集散地。历史上,麻城移民入川,从地理位置上看,湖北离四川最近,又有长江通入四川盆地,在古代条件下,由水路入川是最佳的移民路线。这样看来,麻城孝感作为当时的移民集散地也就不足为奇了,而大量徙川康氏在迁徙途中在这里中转逗留,也是很自然的事。
五是河南光州固始。光州(现河南信阳)固始在河南省东南部,全县处在淮河以南,东临安徽六安,古时乘船沿淮河可入洪泽湖进长江水系,经赣江,汀江,最后到达福建,地理位置特殊。固始是中原人渡淮之后向东南前往泸州、安庆、徽州直指浙闽的必经之处,是历史上中原民众南迁的集散地。当然也是当地康氏南迁的集散地。
中原大姓南迁并且起于固始的是晋以后的两次移民潮。第一次发生在唐朝初期,唐高宗总章二年(公元669年)陈政入闽平叛,其哥陈敏、陈敷58姓军校增援,这些人都是固始人。到陈政之子陈元光任漳州刺史时,这58姓军校便在闽地落籍,建设与开发漳州,陈元光父子因此被誉为“开漳圣王”。于是陈氏和固始58姓便成为福建居民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二次大规模移民潮发生在唐朝末年至五代十国时期,闽国创建者王审知即是光州固始人。王审知在唐末时被朝廷授为威武军节度使、福建节度使,于是率部入闽,割据一方。五代初后梁开平三年(909年)被朱温封为闽王,945年闽国被南唐灭掉。王审知及其子孙经营闽地数十年,原来入闽时所率本部军校多为光州固始人,后来都在闽地落籍,在中华康氏文化研究会目前所掌握的众多谱牒资料中,都有其祖先从固始入闽的记载。
从福建省部分康氏族谱资料上可以看到,福建康氏大部分来自河南光州固始,这里仅举几例:其中一支是唐代入闽的康子元,世居河南光州(今信阳)固始县,开元四年(716年)进士,官居右丞相。譜中记载:“……观天下将乱,遂致仕,与夫人入闽定居建阳县,其子仲璟曾任山东登州刺史,后从建阳迁居兴化(现莆田市)。其长孙存忠守祖莆田,次孙存原迁居安县后坑村,三孙存德失孝。存忠后裔徙居于安溪县感化里(现湖上乡),后裔康孟聪从安溪感化里迁居永春县金斗乡芦坵,成为康氏进入永春的始迁祖。”
还有一支是唐末梁开平之乱,随节度使王审知入闽的执金吾将军康傑,字世雄,从河南光州固始县入闽,择长溪县坂头村为家。康傑公娶王氏,封顺德夫人,生三子,长子智公(穆洋林)字恒通,王命于浙,遂居浙江温州平阳县;次子仁公字性慈,迁居福州府南台街;三子惠公迁居长溪县穆洋府居住,康傑光州固始县原籍地世分县,源出州刺史康勇衮公,又传十二世系大理寺少卿康清公,年十四登第,历六朝刺史,希谊公生康傑公,居光州固始县。《京兆固始平潭康氏族谱云》云:望出京兆(陕西)后代数易居地。入闽始祖执金吾将军康傑随王审知从河南光州入闽,后代繁衍播迁温州、苍南、闽东福安、穆洋、霞浦、平潭等地。雍正二年(1725年)先后从福清县入海坛、海哩,即今平潭县土库始祖树楚(讳廷榛)。可见平潭康氏其根也在河南光州固始。
第三支是闽南康厝林“五山”始迁祖,名讳失考,他们最初也来自河南光州固始。中华康氏文化研究会现存九部康氏族谱中有四部所记应属此支系。它们是《福建厢山康氏族谱》、《福建同安康氏族谱》、《福建安山康氏族谱》和《福建溪墘村古今要览》这四个地方的康氏同出一源,均属闽南康厝林“五山”始迁,他们的祖先故居都在康厝林。据说康厝林这个地方的康氏祖先是当兵的,应是唐末动荡年代响应黄巢起义,随军住江西而后入闽,后定居落户,从而繁衍播迁而形成闽南康氏支系。从他们的譜中记载看,都云其先祖来自河南光州固始。
除了上面所述之外,福建漳州康氏族人始迁祖也是随军队南迁而来。晋代“永嘉之乱”迁入福建的仅在泉州一带到唐朝初年第一次大南迁,朝廷派军队征战到福建,而后在漳州一带屯垦定居。61姓中没有康姓。唐末第二次大南迁,河南农民义军南下到漳州,后来建立闽国,其中就有康氏。漳州龙海的康氏族人,故居康厝林的祖先传说都是当兵的,而且都来自河南光州固始县。
综上所述,分布在福建的康氏几大主要支系,祖籍均在河南光州固始。南迁闽地的时间大致在唐代和宋代,从福建康氏几大支系始祖始迁地可以看出,河南光州固始是福建众多康姓的迁徙出发地。其迁徙目的地当然也不只福建,在不同时期,固始康氏迁往全国各地的都有,南到江西、浙江、广东、湖北,北到陕西、河南腹地等处。而迁徙之源却都在河南光州固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