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联系我们

康氏文化研究会

地址:河南省南阳市长江路779号
电话:0377-63117878
邮箱:kswhyjh@126.com
QQ: 2404165663   1465588485 

当前位置:首页 > 谱系大观

中华康氏文化研究会现存湖南省康氏族谱支派源流分布概述

浏览: 次 日期:2017-05-15

中华康氏文化研究会现存湖南康氏族谱有十二部,经阅读分析,现将其支派源流分布概述如下。

从中华康氏文化研究会现存湖南省十二部地方康氏族谱看,湖南康氏支派主要分为南八支系和非南八支系。“南八字百万,江西吉安府泰和县千秋乡梅子坡早禾塘庆渡金仙庙王万段土地圳上谷林人,唐末时隐德不曜,以子光禄大夫覃恩诰封,实有迁楚之志,是为南迁始祖。(引自《涟源福五房康氏八修族谱始迁祖南八公派衍五代世系》)”南八支系源于江西泰和,从南八公子发诏就有迁楚之志,从其孙辈开始自江西泰和迁徙入湘,大抵在唐宋时期。非南八支系则源于历史上的江右(江西)、粤、陕西等地,大部分属于江西人瑞后裔,徙湘时间不一。

属于南八支系的,一是《湖南新化八修琳甫支譜复修》所述支系,其譜云:“溯我南八祖原居江西之吉安府,有迁楚之志。一传发诏未果,再传和仲、政仲、明仲三公,始秉承遗命,相率徙湖南湘乡万家园,遭时局之变化,旋徙安化龙坳经辗转和仲福三支定居新化田坪、温塘、坐石等地。福五支居涟源坪上,政仲福一支卜居吉庆,福十六支迁新化县转迁乌石龙潭,明仲福八房迁居邵阳”。二是《湖南新化田坪康氏八修族谱》所述支系,据光绪二十九年《总序》载:“……发诏公有子三,和仲、政仲、明仲于唐庄宗二年由江右徙楚南湘乡三十二都之万家园,居三载后迁安化县黄沙龙坳,削荆辟棘,立业三十有八年,户口日繁,葛枝既有庇本之荣,在棣鄂不无分支之异。政仲子春发公效虞芮故事,越邵州迁居新化大阳十三都,和仲子桂发公择新化陂头村温塘灵官庙而卜云其吉焉。明仲子胡发公徙住青峰,俾立家室”。三是《湖南省温塘康氏八修族谱》所述支系,其譜载:“……迨至唐末,始祖南八世居江西,约在兵戎之余,有迁楚之志,二世祖发诏由孝廉历官禄大夫,亦承先志至三世祖和仲、政仲、明仲三公承其遗命,于后唐同光二年迁来湖南湘乡三十二都万家园,居三载旋徙安化龙坳立业开基。厥后子孙繁衍,政仲祖迁黄沙禁天转吉庆户长山并邵阳等地。福十六支迁新化县城青石街,转乌石龙潭芦茅江等地;和仲祖福五支徙安化芙蓉坪上,唯我福三支依旧居新化黄沙村田坪区等地”。四是《湖南省涟源福五房康氏八修族谱》所述支系,据谱系所载:“发诏长子和仲公倜傥能读父书,偕弟政仲、明仲由江右徙湖南湘乡三十二都万家园,居三载,复迁安化龙坳立业。发诏次子政仲公随兄和仲迁居安化龙坳,生殁未详,葬安化福口。和仲之子桂发,字秋芳号耐庵,由龙坳新化陂头村温塘灵官庙屋场一所,甲山庚向;政仲之子春发,字荣淑号忍庵,由安化迁邵州北路邑太阳十三都。”五是《湖南省邵南八油洞双溪木铎仲璋公七修譜》所述支系,其《七修譜序》云:“粤稽我氏自康叔授姓以历秦汉,其间文武籫缨难以枚举,后至唐开元年,有祖南八公,字百万,始由江西吉安迁新化之吉庆岩等处立业,生子发诏,递传八世子孙,繁衍聚族数万余人,一隅之地乌容众多,而我祖璋义十公者,谋远略广,智高识宏,携带家属始来邵南罗城地,继徙大陂田,视斯山水狭隘,风俗粗鲁,复迁八油洞双溪木铎而立室家焉,已历二十余代矣。其后嗣昌椒衍,瓜绵相处数千数万,散居各省各县,莫不有我祖苗裔也。……”。

上述五支康氏均为南八支系,他们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他们都是南八公后裔,都是从江西泰和一带迁出,其目的地都集中在湖南新化、邵阳一带。应该说,新化邵阳成为南八康氏支系迁湘的主要汇集之所。当然,在以后湖广填川时,这里又成了这一南八康氏支系外迁的发源地。这支原在江西泰和的南八支系,从始祖南八开始就有徙湘之志,至三世迁湘,最早在唐庄宗二年,以后延至宋代。这是较早徙湘的康氏派系之一。

在非南八支系的几支康氏支系中,《湖南萍乡芦溪仰霞村萍浏醴康氏族谱》所述支系比较复杂,他们联譜合修,共有四个分支。在《联修总序》中这样表述:“我康氏自周武王封其同母弟康叔,由此受姓以来,迄今三千多年子孙繁衍,千支万派,均乃一本所源。……稽我康叔后裔,其一支发祥于东粤者,其一支发祥于赣省者,光后徙入萍浏醴三市……”这里说明此四分支康氏徙湘路径分为两路。四支中,《芦溪康氏续修分支序》和《鉴山分支序》所述支系系由赣省迁湘。《芦溪康氏续修分支序》云:“我远祖国辅公乃南唐国有功之臣,公配司马氏夫人,一胎三男俱战功赫赫,荣封将军,今泰和爵誉所建三将军祠即为纪念三公之祠也。祠宇魏然,令人敬仰。公后延至我高祖仁道仁远,清乾隆辛巳年已由泰和县千秋乡六十二都上竹村派分遗迁萍东芦溪仰霞村,在该村务农躬耕,开创基业。”《鉴山分支序》云:“……北宋有珣公,雍熙二年(公元九八五年)乙酉梁灏同榜进士,为安福县令,转升袁州路都史,留居安福蒙潭。我支祖是珣公派衍下二十三世兴隆公。兴隆公生二子,匹富、匹贵,匹贵待考。匹富生一子汝盛,盛公生二子,国谏、显实,国谏无传,在清顺治五年戊子(公元一六四八年)宾公携子仁侃、仁杰与同堂兄弟显群父子,同时迁来萍乡,宾公父子落居鉴山(现上栗区彭高镇高丰村),群公父子落居添慈山(现萍北郊区乡,后埠村),来萍乡到现在,已有三百四十有八。”从他们的支序中可以看出,他们同出赣省,具体地点不同;他们都在清朝迁出,但具体迁出时间不同;他们在《联譜总序》中共同表述为康叔后裔,但徙湘始祖不同。四支中《湘东兆广公支序》和《醴陵分支序》所述分支系乃由粤徙湘。《湘东兆广公支系》云:“……宋有珣公,雍熙乙酉(即公元九八五年)梁灏同榜进士,为安福县令,转升袁州路都史,留居濛潭为家。肇基濨德堂。乡人建祠于社,春秋祭祀。迨后迁吉安府泰和县六十五都下保土西山乡早禾市。祖瑶公妣胡氏,生三子:曰丑、曰申、曰亥。公妣葬居塘尾象形巷湖穴。惟亥邑庠生,配钟氏,在明朝洪武九年(即公元一三七六年),常公帐下收禁军扩充队伍,亥弃文就武。于洪武十九年东粤乱,为国勤王,抽丁游粤省右卫军所。洪武二十五年,转调惠州之长乐千兵所,亥公生二子:天寿、晚寿。晚寿公复居江西吉安府泰和县六十五都。天寿公居兴宁之西厢五里外四都甘塘村。天寿公配刘氏,在广西贼炽遇炽害。生一子,名义保,字贞儒,靠母抚育成人,依居甘塘村。传至二十世,祖华廷公生子三,纯祯、纯禄、纯祥。于康熙年间由粤出迁湖南醴陵之东乡十三都官僚地落业。”《醴陵分支序》云:“……我嫡祖亥公别西吴而入东粤生天寿、晚寿,又舍东粤而归西吴,是舍不得桑梓之地、父母之墟,惟亥公长子天寿,铬独行踽踽,依居粤地,同胞莫聚首,雁序竟纷飞,一在吴之西,一在粤之东,两地睽违各擅一方,厥得长公天寿因广西贼炽,統兵截乱,不幸阵亡,仅生一子义保,叨母刘氏,大夫害世,自誓以长以教,俾至于成人三配而生法遂、法琏,遂公五传则有华廷公诞降,同胞四人,公居长,二、三、四无效。琏公八传至定洪公,妣肖氏,生子兆吉公以初年,只身由粤徙湘宅醴东官僚(公南桥)之始祖,世系列于贯古李洲。按康熙十二年癸丑,华廷公夫妇携三子一肩行李,由粤徙湘而至醴邑。……”从这两支康氏的譜序中可以看出,他们共同的先祖从宋代就落居江西吉安泰和,到亥公入粤勤王,再到后裔华廷公从粤徙湘之醴东落居,几经辗转。这两支从粤迁湘的康氏应是最近的支脉。而他们与从赣省迁出入湘的鉴山康氏分支也可能同出一源,因为他们有共同的先祖亥公。这四支康氏支脉不管有多么复杂,从他们的譜序中大可看出他们都属北宋康珣后裔,而康珣系出京兆人瑞,与三将军后裔同出一脉,因而应该说他们都属人瑞派系。他们合譜敬宗,共尊始祖,也为这一湘域康氏的宗亲联谊和繁荣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湖南沅江康氏族谱》和《湖南新化龙山康氏族谱》所述康氏支系也属非南八支系,前者譜中《纂修族谱源流譜叙》载“我族之譜段自籍沅以来,始于陶、阿二公,原籍江西吉安吉水县,明洪武初年至沅之赤江嘴落业柳树坝后,六派祖灵相公转徙自保四甲常乐寺前两冲塘,康家庵之名由此起。”后者譜中《家谱述略》载:“汉时,从河南迁至陕西,故龙山康氏大部分为京兆堂。唐时,一部分康氏家族又从陕西迁到湖南、湖北、广东、广西、四川、福建一带,迁到湖南的大部分居住邵阳桃园、芦溪、浦市。龙山的康氏家族大部分是在明末清初乾隆时期从桃园、芦溪、浦市迁入的,故龙山康氏分别居住在城郊、大安、水田、茨岩、召市、贾坝、洗车、里耶和红岩等地。”从他们的譜序中可以看出,沅江康氏源于江西吉安吉水,而龙山康氏起始于河南、陕西,乾隆时自湖南邵阳一带迁入。两支康氏始迁地不同,迁湘时间不同,入迁始祖当然也不同。

另有《湖南双峰康氏族谱》和《湖南大岭下康氏三修族谱》、《湖南湘乡康氏族谱》所述康氏亦非南八支系。双峰譜中载:“始祖世福公由吉安泰和灌溪迁楚邑大岭下白冲塅,至今故址坟茔犹存,至三世祖永忠公复迁石埠山唐家湾水竹,生二子,曰思聪、思明,明祖又转徙鳌亭、洪山殿、黄安、白石岩等处。”湖南大岭下三修谱中有《乾隆五年庚申譜序》云:“始祖世福公由豫章泰和之灌溪徙湘上云天白冲大岭下而家焉,洎永乐时,三世祖永忠公再迁于鳌亭洪山殿……”。《湖南湘乡康氏族谱》云:“余族自世福公于明太祖初开年间,由吴西迁楚家上湘之云田白冲大岭下,迨三世祖永忠公永乐年间再迁于邑治之西上里鳌停之右,即今之水竹石埠黄安白石岩洪山殿等处,其低坪一派系丹篪公由上里唐家冲转徙柰,子孙繁衍而家乘阙略,寿父秉家政有志未逮,振兄继任终寝弗成,寿与房姪晋肯搆怀惭学箕抱愧,自忖谫劣谬为领袖,纠合族众,遵依世系,编葺譜帙……”

由此可知,三譜同述一支,世福公为共同始祖,字派一样,系同宗同源。三修族谱虽载录有《东海源流世系》但其世系后有“存疑”二字,于是本支系属匡改康之说仍待考究,三修谱中云:“世福公以上则别録以存疑,盖自图谱不设专官,已苦文献无徵,加以沧桑万变,故籍灰烬,必欲从年湮世远之余凿凿而言之,曰:‘吾康叔后吾句须后,果何据耶?’”《湖南湘乡康氏族谱》更对“庚申老譜”中关于句须匡改康一说提出质疑,并加理正,譜云:“赐姓受氏各有本源,第年远难稽,未免多所附会,此苏氏族谱所为有小宗法也。我康氏受姓以来其见于史册者昭昭可考,乾隆庚申老譜反谓本以邑受氏之句须公,后至宋建隆时避英武讳始易今姓。查阅老譜,所载世次参差简略脱漏桀错尤所不免,我族自世福公由江右徙湘,是为迁邑开宗祖,今断以世福公为始祖。老譜拉杂,江右旧譜源由多无所徵,概行删去,所谓信以传信也。”这就充分说明这支以世福祖为始祖的康氏分支对自己是否属匡改康这个问题仍然存疑。他们的迁湘时间大致为明初时期。

 还有一支康氏是《湖南永州康氏宗谱》所述支系,譜中《万五郎源流志》云:“……余考我族支派源源本本,条分缕析,斯为文献足徵也。盖吾族始祖万五郎其父元积公兄弟有八,我族居五,娶妣陈氏。曾为郎官,因之曰:‘万五郎’。原籍江西吉安泰和人也。当元末纷争,祖在离乱之秋,思得僻壤以避之,于是携资巨万,自赣而徙之湘南零陵,闻有金牛峻岭,乃往游之,见山水之清秀,物产之丰饶,就卜端头而家焉,既而,我祖老矣,考葬金牛岭井矶头之阳,妣安土鸭洞铁铺头之后,传二世千二、千三二郎两支,一支徙于川,一支无可考。惟我千一郎公承承继继代有名人,传六世祖壬二、壬四、壬五三郎,即吾族大二、三房之支祖,均居老屋场旧宅,迨至七世祖癸表公移居土鸭塘北村各新屋场也,自我始祖递至今日六百有余,载二十三世矣,其间支蕃派衍徙居西蜀者,迁居西粤者,不堪尽悉……”。从譜序中看,这也是一支较早从江西吉安泰和徙湘的康氏,他们在元末纷争时就已“自赣而徙湖南零陵”,在此繁衍生息,“其间支蕃派衍徙居西蜀者,迁居西粤者,不堪尽数。”足见这支以万五郎为始祖的徙湘康氏,后来一部分又向四川、广东一带徙居。分布之广,可见一斑。

以上是对中华康氏文化研究会就现存湖南康氏族谱支派源流所作的大体归纳和总结,由于我们收存湖南康氏族谱有限,所以对湖南省康氏分支源流的概括和分析必然存在疏漏和不当之处,我们希望康氏宗亲批评指正,同时也呼吁各地保存的康氏族谱要主动与我们分享,以便于我们做更全面的谱牒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