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康氏文化研究会现存四川、重庆30部康氏支系族谱,其中四川省康氏支系族谱26部,重庆市康氏族谱4部。我们对这30部康氏支系族谱进行了认真的阅读,摘录下其中的重要信息,并进行了分析比对,从中梳理出四川、重庆两地康氏的大体迁徙路径和分布情况。
转徙四川、重庆的康氏支系大体上分为两大宗支,一支是南八支系,一支是非南八支系。
属于南八支系的康氏是南唐人瑞康氏后裔,其迁徙四川重庆的路径大体为:江西洪州吉安→湖南宝庆新化→四川、重庆;或江西吉安泰和→湖南宝庆(邵阳)→湖北麻城孝感→四川、重庆。这支重要的康氏分支原属北方京兆康氏,迁川时间大致在明清之际。据《四川安岳、乐至、资阳、遂宁、安康康氏族谱七修譜》载:“南宋绍兴年间,北方不靖。原由京兆逃亡湖北麻城的康氏族人,为免受异族欺凌,再次南逃西奔,西奔者多进入陕西蓝田山区;南逃者南渡长江,进入浙江临安和江西洪州。最早南迁洪州者为南八祖,他被南迁后裔尊为南迁始祖,并被列为《康氏总族谱》世系表的第一世。康氏传到第六世,贫富分化相当明显。富者锦衣轻裘,贫者衣不遮体。福一祖(伯方)和福五祖(伯辅),依靠福三祖(伯全)在湖南宝庆为官的政治能量和经济实力,先后由洪州樟树迁湖南新化谋生。以后,福三祖和福五祖的后裔即在新化上茶溪、下茶溪、石马三都等地定居,福一祖在邵阳定居,直到清朝初叶,政府从湖广向四川移民,才有少数福三祖后裔向四川移民。但大多数仍留居湖南新化和邵阳。”从这段记载中,我们可以发现两个重要信息。第一,南八支系是北方京兆南迁康氏,属于康叔后裔。第二,他们在南宋绍兴年间落居洪州吉安,后迁湖南宝庆、新化,在清初皇诏湖广填四川的大背景下,部分南八支系的康氏迁往蜀地。总之,入川康氏源自京兆,诞生于江西洪州,后迁于湖南新化,再由湖广填川,其部分后裔经湖北麻城进入四川。
在总会现存的四川重庆30部康氏族谱中,有14部属于南八支系。其迁川路径和迁川始祖的情况大体归纳如下。一是《四川安岳、乐至、资阳、遂宁、安康康氏 族谱七修譜》所记载的五地康氏南八支系,其迁川路径是:江西洪州吉安→湖南新化→四川,徙川时间是清康熙年间,迁川始祖为福三祖后裔仁仲、仁官、仁誉、天达、天通、天龙公,他们先后入川,在当地已是出了“五服”的宗亲,来川后,通过“寻根问祖,辨定尊卑,统一排行,修谱归宗”。二是《四川瀘县白云分譜》和《白云旧譜谱序》中记载的南八支系,入川始祖同为兴忠公。这支南八支系祖上的迁徙路径是:江西吉安泰和千秋乡→湖南邵阳→湖北麻城。十八世兴忠公就是在康熙四十八年从湖北麻城启程入川的,最终定居白云场,兴忠公以下之光明历代各辈有迁泸州、大磨、转龙北寨等地的。三是《四川人瑞康氏族谱》和《四川绵阳、蓬溪人瑞堂康氏族谱》记载的南八支系,他们共同的迁川始祖是乃恕公、乃愈公。祖上的迁徙路径是:江西祈州安福→荆南(湖南)宝庆府→1619年奉旨入川。乃恕公、乃愈公携侄逢会公,散布于蜀北蓬邑。四是《中华康氏·四川遂宁康氏族谱》、《四川省遂宁(蓬溪鸣凤场)康氏族谱》和《四川蓬溪康氏族谱》记载的南八支系,他们共同的迁川始祖是康阜公。祖上迁徙路径是:江西吉安泰和→湖南永州零陵县永泉乡南阜里欧家坪→康熙三十六年康阜公别兄来蜀住居蓬邑。现在分布蓬溪县,包括鸣凤李家沟、前欧村沟、附西黄泥井、文井金仙寺、槐花等,以及南充金凤等康氏散居点。五是《四川省江安县康氏族谱》中记载的南八支系,其祖上的迁徙路径是:江西吉安府泰和县凉水井→湖广省(明清称)黄州府麻城县孝感乡老石板籍→四川江安古贤镇,迁川始祖为仲诰公。六是《四川省垫江福一祖璋公支系》中记载的南八支系,祖上迁徙路径是:江右迁湖南湘乡,维迁新安两县,安居新化东路,而后徙四川,始祖无考。七是《重庆荣昌康氏族谱》中记载的南八支系,祖上迁徙路径是江西泰和→湖南安庆府→康熙二十余年移民四川之东重庆府荣昌县。入川始祖是维时公。八是《重庆大足康氏续修族谱》中记载的南八支系,祖上迁徙路径是:江西→湖南新化→康熙四十年入川大足(五支)。入大足始祖仁宙公及子兴坤,胞弟仁宜,还有另房弟仁柏公。而后康富祖及福一祖后裔及周边康氏陆续以不同路线、时间、目的迁来,族居地遍布仁义里五甲、麻柳河、昌宁里、回龙、国梁、米粮乡油炸沟、邮亭、城郊、石马等地。九是《四川泸县康氏族谱》中记载的南八支系,祖上迁徙路径是:江西→湖南宝庆府新化县铁山→康熙三十六年世庆、世吉、世任公先期入川居重庆王家坪镇。在这些入川南八支系中,总会存譜中唯有《四川南江县大河桥镇、兴马乡、北极乡(李祥荣、牟家沟派系)譜》中记载,本支南八属句须公后裔,乃“匡”改“康”。他们的迁徙路径是:江西泰和匡家坊→湖广麻城孝感乡→清初入川。世纪公先入资阳东乡,维林公、仁可公后徙南江。但譜中对二公的记述有混乱之处。譜序称本族系句须公后裔,属“匡”改“康”,但在《前言》的表述中又这样记载:“两氏族人入川始祖:维林公五世祖自陕西长安市京兆望之后裔,两邑褚河之人也。维林公碑文记载,生存于通邑牟家沟天坪山红宅地。仁可公十七世祖自湖北麻城孝感乡京兆望族后裔,定居于通邑李祥荣红宅地。两氏族人均属京兆氏,得姓始祖康叔后嗣孙。”这个表述言之凿凿地把二公又归为康叔后裔,显然与谱序中所述的句须公后裔“匡”改“康”自相矛盾。
在总会现存的四川各地族谱中,有16部属非南八康氏支系。他们大体分为三种情况:一部分源自河南,一部分源自湖北麻城孝感,一部分源自江西、山东、湖南。迁川时间大体上也都在明清之际。
源自河南的康氏支系共有四支,他们是《四川宣汉康氏族谱》、《四川(宣汉)巴蜀源康氏族谱》、《四川东乡县康氏族谱》和《四川会理康氏族谱》中所记载的康氏支系,其中前三部族谱中所记支系为同一迁川支系,这些譜中明确记述这些支族系出河南禹县。迁川路径为:河南禹县→江西吉安→湖北麻城→四川东乡(宣汉)。譜中明确记载:“康姓(世系)自康天民起,在河南北燕(河南禹县境内)世居八代。第九代远祖康封鼎移民到江西省吉安府泰和县世居到第二十六代。第二十七代祖康倘朴、康徉吉父子移居到湖北麻城孝感乡,世居到五十三代;五十四代康同通移民至四川省东乡县(今宣汉县)前河鲲池陶平寨世居。”可见他们的共同迁川始祖都是康同通。而《四川会理康氏族谱》中所记支系的迁徙路径比较特殊,据譜云:“……会理康氏祖籍河南,历经沧桑,后由豫南迁,居宁天府多代,明代移居云南新兴州。清朝康、雍、乾时期,新兴州明德堂之康姓有几个支系先后由滇徙会,分别定居于道安、金桂塘、菜园子等地。”爱民公、育民公为迁会始祖。他们祖上迁徙的路径可以概括为:河南→江西南京→云南新兴州→四川会理。另外,《重庆城古康氏族谱》中所记康氏支系比较复杂。譜云:“我县康氏都是不同时间、不同地方、不同支系分别从四川宣汉南坝、达州、开江、万源白沙、水古坝;重庆云阳阳录区、开县、巫溪和陕西西乡迁到城古边远乡镇居住,来得最早的有四百多年历史”。这其中来自宣汉、万源的康氏其原籍就是河南的。
湖北麻城孝感是湖广填川时的集聚地。16部非南八系康氏支系中,《四川南江县康氏族谱》、《四川高县加乐乡康氏如达族谱》、《四川广元苍溪歧坪康氏族谱》三部族谱所载支系源出湖北麻城孝感,其迁川路径一致。迁川时间分别为清朝顺治五年、嘉庆十年和清朝初年。迁川始祖分别是祝祺公、如达公和康呈星、康善星公。另外《四川高县庆符镇康氏族谱》所载支系乃湖广入川,入川始祖为定龙公,入川时间与《四川高县加乐乡康氏如达族谱》中所记时间相同,都是嘉庆十年。这两个支系尽管迁川始祖各异,但是否有一定内在联系,也未可知。《四川古蔺康氏族谱》所述支系言迁楚湖南湖北两省等地以居,再住江西常德,又迁四川古蔺,只知迁川始祖为成祥、成龙公,不知其始祖入楚之前源自哪里。
《四川武胜康氏家谱》和《四川叙永康氏家谱》所述支系源自江西吉安,但他们也不属南八支系。武胜康氏支系由迁川始祖康忠舜带领从江西吉安直入四川武胜。叙永康氏支系也原籍江西吉安,但后徙麻城孝感,后宦至公来川。
其他几支非南八系康氏分别来自不同地方。《四川合江支系康氏族谱》所载支系源出陕西鞏昌府陇西县大元,旻公为陇西始祖。《四川蓬安康氏族谱》所载支系祖籍东鲁木山,后迁江西吉安。洪武年间(1415年)奉命填湖,又迁湖广永州府零陵县,康熙三十六年,湖广填川,康氏祖先“仲”字辈九人来蓬安,史称“精汉仲九公”。《重庆忠县康氏族谱》所载康氏支系,原籍湖南,明末清初湖广填川,始祖康文预率家迁川。而这支康氏在居楚之前是否也是北方迁来,譜无可考。
综上所知,四川康氏多数分支是明末清初时湖广填川移民所至。这些康氏支派最初源自北方陕西、河南居多,京兆康氏属于主体。他们的迁川路径虽然不同,但湖北麻城孝感显然是一个康姓入川的集散地。历史上,麻城移民入川,从地理位置来看,湖北离四川最近,又有长江通入四川盆地,在古代条件下,由水路入川是最佳的移民路线了。
以上所述是对总会现有四川重庆存谱进行的研究和分析。在大量康氏族谱未能送达总会全阅的情况下,这个概况归纳肯定是有所缺漏的。希望随着总会对各地谱牒的全面收集,我们的分析和研判能日臻全面、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