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对总会现收存的分布于河南省境内的几支康氏编纂的27部《康氏族谱》进行了认真考阅,对其各自的迁徙情况作了梳理,从中发现了不少相关联的地方。现做如下概述,以供各地族人参考。
河南这些康氏,祖源地百分之九十以上是山西洪洞大槐树村,其迁徙时间大体在明初至清初之间。其他康氏支系的祖源地尽管不是山西洪洞,也迁徙时间都在明清之际。
据禹州市城东褚河乡郎庄村康氏传说:“康氏先人由山西迁河南时有三支系,一支迁禹州,一支迁巩县,一支迁南洋一带。”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围绕禹州、巩县周围的康氏,这当然是河南康氏的一个重要分支。我们首先从禹州康氏说起,《禹州康氏族谱》云:“……起始祖伯从公即由明朝元年(或二年)迁到河南顺店,原籍是山西省平阳府洪洞县大槐树村人。始祖之父为让公、母吕氏为太始祖,葬于顺店西南黄垌村东地。伯从公迁叔伯兄弟七人,伯亮、伯昌、伯盛、伯聚、伯敬、伯×(其名不详),其中伯亮、伯昌、伯盛、伯聚四人留山西原居。伯从公迁禹州顺店定居,伯敬公迁舞阳县北舞渡龙村定居。伯×公性情暴躁,于是背半块铁锅为记向龙村东南而去,不知在何处定居,至今下落不明,有待考证。”那么,从舞阳出走的伯×公去向何方,据《禹州康氏世系譜》关于鄢陵境内外康氏移民的记载:“时鄢陵县总人口三千余,张桥乡康庄村1500余人。譜云为明初兄弟数人迁于河南,因世乱佚传,始祖不知其名。六世祖兄弟二人,长留原地,次迁仓头镇,皆不知名讳。至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经十四世凤文公第一次修谱,第五次(1985年)二十世文虎人等重修新譜。连同支禹州顺店、太康县崔桥武生方勋文之侄辈,一支巩县康家沟康熙庚子举人中抡文之祖辈生员年表文之叔辈,一支禹州顺店癸酉乾隆十六年选拔巩家驹文之叔辈,乾隆三十年戊子举人庆云文之兄辈,有金康和铁锅之传说。”故鄢陵康氏很可能与从舞阳带半块铁锅出走的伯×公后裔有关,有待考察。这也是临颍、鄢陵一支康氏自河东平阳府迁豫播迁的大体情况。此外,康家拐一支康氏明初迁民,只详次数,不详年数,具体系山西民。据《禹州纪年》记载:“洪武十四年(1381年)迁山西民以实钧州等处。”而这支康氏是否也是这次迁入,尚无查据。但不管如何这支康氏与以伯从公为始迁祖的禹州康氏传承密切。
由山西洪洞迁往巩县的有两位始迁祖,一位是保公,一位是守信公,他们与迁往禹州的伯从兄弟同来河南,似有很深的渊源。据《康氏保公支脉家谱(巩义太平头)》载:“自保公1370年由山西洪洞应诏移民巩县凤凰岭(又名凤翅岭)暂息,后移居神地。与保公同时迁入巩县的同族兄弟中有守信公定居康店,伯从公后迁禹县,伯敬公后迁舞阳。相传保公于1376年留而立子三人在康沟定居,携两幼子到太平头村凤凰山下安营(今红土坡北侧要饭吃沟的土窑洞,即是当时的住处,门前地也是由此而得名)。男耕女织,繁衍生息。前祖不详。保公即为一世。随着时代的演变,因天灾人祸等现在已说不清的原因,从太平头村向外迁者年年有续,先是向南,后是向北,继而又向西。尤其清末民初以来向外迁徙更频繁。据传除省内,诸如山东、安徽、两湖、两广、江浙、陕、甘、川、河北、东北、港台等地均有保公后裔栖居。”据巩义康氏家谱《康氏始祖朴吾公墓铭》云:“公讳守信,字朴吾,山西洪洞人氏。明永乐朝奉母赵氏迁巩邑孝义店,□□□□由是开先矣。生子二,曰贵,曰祥。祥生四子,伯曰美,仲曰茂,叔曰端,季曰正,俱迁异乡,其在孝义店者,乃贵所生四子也,曰俊,曰英,曰安,曰雄,列为四门。”另据巩义康店族谱《康氏姓考及联宗续譜记》载‘……吾康氏光绪十年族谱称:始祖昆弟七人,伯亮、伯昌、伯聚、伯盛在本籍,伯从迁禹县顺店,伯敬迁舞阳,守信迁巩县。’十八世黄贵,十九世泉水,二十世克都,松木,克军等经前往禹州市顺店北街伯从公第十八世孙康德元处,核对其珍藏的族轴,得到了证实。”从以上信息可知,保公 、守信公和迁禹州的伯从公,迁舞阳的伯敬公都是从山西洪洞同来河南的,有很密切的同族关系,保公称为巩义太平头康姓始祖,守信公为巩县康店始祖,然后向周边发展繁衍。此譜记又云:“先祖从巩县康店顺黄河而下,到祥符县埽头街上岸,后人口增多,移居大康寨和小康寨,大约在清朝末年,又移居小岗村(原名小坑),并建有宗祠,祖坟也由大康寨先移至小岗,后又移至小岗北三华里处。因其家谱已佚,宗庙塌毁,但族众皆知老家为巩县康店,并知美、茂、端、正为族上的老四门。”从这里我们知道开封县(小岗)康氏是守信公后裔。故康氏家谱亦云:“吾族与巩县康店乃同族同宗,乃二门也。”而巩义太平头康氏保公支脉十二世进忠公赴清华(今博爱县)同基田、基渊二公相续,二公确认系保公之后裔,均居十二世。此外,河南方城、鲁山交汇处康氏和河南鲁山邓家寨康氏,这两支康氏也系巩县迁出,是否与巩县两位始迁祖有关,也未可知。
总之,明初迁禹州、巩县的五位始祖伯从公、伯敬公、伯ⅹ公及一起迁来的保公和守信公集中在禹州、巩县、舞阳、鄢陵、开封县一带,以巩县禹州为中心向周边扩散繁衍。在长期的演变过程中,这支由晋入陕的康氏逐渐向全国迁徙,与此同时,其他地方的康氏也不断到这些地方融合,形成了当地康氏分支众多,其他康氏分支渗入的复杂情况。不管怎么说,这支由晋迁豫的康氏成为河南康氏的一个发散地,也使巩县康氏得以发展成为全国历史上有名的康氏望族。
另一支由晋迁豫的康氏集中在郑州市,我们共收录了三本郑州的康氏族谱,他们是《郑州康氏家谱》、《郑州金水河崔庄、沙庄、八里庙康氏家谱》、《郑州市七里河康氏家谱》,这三处康氏为同宗同源。据七里河村康家老坟宗派碑文:“康氏居郑十余世父孝流传,自明永乐时由洪洞迁居郑治东门内。”之后康氏族人一支迁入城东崔庄村,一支入城东南七里河村,从此,郑州康氏族人分两支居住。一世祖名字不详,二世:圣、贤,圣迁禹州郎庄村;三世:成义、成礼、成智、成信,成信迁禹州郎庄村。这足以说明禹州康氏有其他地方康氏的融入。
汝州小康庄康氏与伊川康沟康氏属同一始迁祖,据《伊川康沟族谱》载:“我们一代先祖康广德夫妇,携带四个幼子,与公元1557年由山西洪洞迁到河南,被安置在今伊川县城西十余里的康沟村(原名犁树沟)。……我们康氏第一族第一代先祖康广德,第二代先祖世金、世银、世秀、世聚四人。老三康世秀之子出外,长期下落不明,后来怎定居汝州小康庄也说不清楚,老大康世金后人定居康沟,老二康世银后人定居康庄,老四康世聚的后代迁居在南府店(今伊川县城康家街)。”另据《汝州小康庄家谱》载:“(始祖康广德)三子世秀聪颖,爱读书,送学读书,世秀字(明勋)承父教,读书有成,游学汝州,后定居于汝州之南(今康庄村)。”这一支康氏是明隆庆年代从山西洪洞迁入河南的。
河南周口康楼的两支康氏均来自山东鄄城康刘庄,他们的共同始迁祖是永乐二年从山西洪洞携其弟子方一起迁山东鄄城康刘庄的始迁祖子端公。据周口康楼譜序载:“始祖子端永乐二年自洪洞迁山东鄄城,吾族先祖康贺(六世)于明万历初年来周口南六里康楼,距今已四百年,康正德(字贺)为来周始祖。”故这支康氏也属山西洪洞迁豫的康姓。
此外,由山西洪洞迁豫的还有:河南社旗、泌阳、唐河的一支康氏,据譜载:“高祖于明朝天启7年从洪洞大槐树迁于河南省羊册西北官田洼东康庄,携带有妻子、两个妹妹和他二弟(单身汉)及二世祖弟兄三人,32年后木桥分手,二世祖康进朝行排老二,与二位兄弟分手后,西向东南到泌阳双庙安家。二世祖行大康进科与家人和行三康进国向西南而去,行至社旗郝寨命名为下康定居,行三康进国择居于唐河马振扶就业。”河南裕西(方城)的一支康氏于康熙三十五年前后(1696年)前后,由山西洪洞大槐树下迁居裕州(方城)迄今十二世,三百多年。河南商丘的一支康氏,其先祖为大明洪武21年(1389年)有晋泽州洪洞徙豫鲁黄河沿岸定居,一迁鲁曹,一迁豫雎。河南洛阳上岗底村的一支康氏清初由山西洪洞大槐树迁此,始迁祖为康金康银兄弟。
以上河南各支康氏最初均来自山西洪洞大槐树,属明代或清代皇诏移民。
河南罗山一支康氏系红安康姓来源,而红安康姓始祖为显贵望族,从世居江西南康府安康县播迁而来,可能是明朝大将茂才公后裔。约在1699年左右,从(红安)十二世仕字辈起,重五公(红安始祖)后裔的集居地再次发生变更,外迁甚多,分布甚广,灵山公后裔仕瑚迁到河南罗山,昆山公后裔迁到河南光华山(现光山县)定居,其弟仕璁迁至河南罗山马家湾定居,仕贵外出四川经商未归。
河南镇平的一支康氏,原始祖明初迁河北北直隶西灵寿县,住康家湾。康阜明中叶中进士,官淯阳知府,年迈辞职,跟着儿子度日,迁居涅阳六家(现河西魏庄),其后裔散落镇平、安皋、南阳。
此外,还有河南新野康营和河南南阳青华两支康姓不知始祖来历。新野康营康氏,清乾隆元年(1736年)八世祖应科居住大渠村,应魁、瑞、端迁居上庄村,嘉庆二十年,九世祖竹节迁居黄店村,嘉庆时八世祖迁居裕州,至今难寻。南阳青华康氏始祖卫多公清初迁民定居青华北康庄,已历十四世。这两支康氏不知从何迁来。
从上述总会所存河南几支康氏的家谱中,我们可以发现一个问题,现已掌握的河南这些康姓支系从山西洪洞迁来的居多,而且大多是在明代。而始祖来自南方的较少。当然这仅是依据有限的谱牒所作出的初步判断。
我们相信,随着各地康氏族谱的不断积累和丰富,我们将会获得更为全面的谱牒信息资料,从而做出更加科学客观的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