谱序记: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故尊祖与敬天同也。自吾始祖恩忠公迄今,300余年,已15世有余矣。发展兴旺,族人众多,支脉繁繁,遍及全国或侨居海外,实吾族之幸也。吾族历无族谱,只以“恩民国维士,文麟万兴廷,鹏元鸿贵宝,荣喜玉连成”二十字辈列其等级,只能归其宗,不能认其祖,岂不憾哉!
兹立谱,重在“弄清脉系,缕顺关系”,使其归宗认祖.家之有谱,可尊祖、敬宗、收族、汇支脉于一源,传之后嗣。族之有谱,可区别老少长幼,远近亲疏,防后嗣混乱成患矣。
据先世轶事相传:康氏鼻祖是小云南人氏,后不知何世何故迁入山东半岛,在莱阳附近创建了康庄。吾恩忠公,就在此地所生所长,成年后与马家河马氏配偶相依。膝下有三子:长子体民,次子德民,三子乐民。吾祖自是以来,皆业农。敦厚循礼,重耻重志,克勤克俭,累业不绝,颇有发展。三子成家立业之后,儿孙满堂,大家大业,日趋盛旺。恩忠公逝后,时逢明朝末年,内有李自成造反,外有努尔哈赤作乱,荒年、战乱成灾,加之朝廷官僚索刮,民不聊生。伯仲叔三人,分居守业未成,以卖劳力糊口,生活非常艰苦,度日如年。皇清定鼎后,稍有安歇和缓,又顺治八年强制拨民,被迫徙至东北满清之地。一支落居在辽宁省凤城一带;一支失散,至今不知下落;吾祖德民公落居在辽河西岸的绥中县内中后所。仍继父志,带领儿孙们垦荒创业数十载,又人兴业茂矣。约雍正末年或乾隆初年,由三世祖国英公之子---四世祖维新公和维秀公率先跨入辽河东岸海城境内,先落居于白石寨一带(以白石寨祖茔墓碑为证)。嗣后,因地面狭窄,影响发展,又由维新公长子--五世祖士儒公和维秀公之次子—五世祖士凤公共同徙至王铁屯落户;士龙公仍留居在白石寨,士俊公后来迁居到营口一带。随后而来者,有士龙公和士俊公之子孙,均混住在王铁屯。后又逐渐扩居到康家打谷场,因此地无异姓居住,则起名叫“康家台”。士凤公长子—六世祖文科公分居在后双台子。
故:海城康氏家族直系高祖是国英公;王铁屯、康家台和后双台子康氏家族是分支同根之宗族;而后双台子康氏家族之高祖是文科公。
文科公与南屯张氏配偶相依,膝下有三子:长子麟玥、次麟鸣、三麟秀。都在后双台子定居,皆业农。据说,三公各有四子,共十二门后裔。道光16年分家,长子麟玥家居坐落在东,次子麟鸣家居坐落在西,三子麟秀跟文科公居老宅院,坐落在村小河南岸中街,曰“老院子”。
从坐落在后双台子始祖文科公创业迄今,二百余年,又已十余世矣。后嗣宗脉绳绳,子孙重重,人才济济,士农工商者倍出。部分徙出湮远久居,大多数仍居故里,彼此往来甚少。徙出者,不明宗识祖者多;居于故里者,不明宗识祖者多为少壮。愧对祖宗。
笔者在幼稚和攻读时,慈母曾叮嘱:立事后,要为后双台子康氏家族撰写一卷“族谱”;有些族老也曾托嘱此事,受命不敢违也。少壮时,忙忙碌碌,荒荒数年,未曾为之。时已耆老,又脑血栓病缠身,行动不便,记忆恍惚,不保终日,稍一疏忽,再迟数年,老者已尽无询,夙愿不能还,导致宗派沦亡,安得而不急也。兴念提笔而写之。
此举,敢谓继志,解意,述事,无愧前人,亦以孝宗敬祖,亲我族姓而尔矣。留后裔观谱而兴思,亦以能承先启后耳。
字辈:恩民国维士,文麟万兴廷,鹏元鸿贵宝,荣喜玉连成。
20字辈用完后,后双台子康氏家族用以下20字辈:益志常新立,功禄权昌存。光宗耀堂威,圣声宜鸣华。
王铁屯字辈:有兆海宪德,迪景振克东。继世安永向,晋启久长昭。
——十三世 敬业 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