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伊川县鸭岭乡康庄村现居住约3600口康姓人,共分四支。其中一支存有早年传下来的《康氏宗谱》一本,简单记录了本支于清朝中后期的发展、迁徙情况。
据《康氏宗谱》记载:康氏“祖居河南府洛阳西南康家庄去城六十五里,越百余年来有散居四方者也……”这里记述的康氏之祖正是今伊川县鸭岭乡康庄族人中一个支系的情况。宗谱记载的“祖居……”的“祖”是指宗谱中所立之“祖”。《康氏宗谱》为本支族人根据先人的记忆,口述后记录下来的,资料的可信度不必赘言。现根据《康氏宗谱》的记载,结合鲁山康姓的寻根情况和对嵩县康姓、卢氏康姓分布的调查,谈谈伊川康庄康姓与这几个地方康姓的渊源关系。
一、《康氏宗谱》以国兴、国祯二兄弟共为一世祖,其前无记载,向后记录不完备
伊川康庄的《康氏宗谱》,把国兴、国祯兄弟二人共立为本支的始迁祖,国兴为长门,国祯为二门,宗谱称其为高祖。1998年前,鲁山县让河乡邓寨村的康荣谦、康长安等宗亲,曾历经四年的寻访、联络,基本弄清了邓寨村康姓的来历,并于1998年10月联络鲁山县境内的大部分康姓族人重修族谱,将国兴、国祯定为十世祖。2011年春,笔者因对此存疑而电话询问《康氏宗谱》持有人伊川康庄村的康虎听宗亲,得到的答复是将国兴、国祯定为十世是假设代数。笔者听后更觉得有必要弄清支系根源。一是高祖来自何方,先人在宗谱中叙述不详,没有文字、物证可考,不宜下这样的结论;二是从《康氏宗谱》的序言可以推断,国兴、国祯两位高祖并不是始迁祖。因为第一,《康氏宗谱》说 “予不得才访前辈、谢世等辈。吾于是粗其说,草其事,闻所记将序之”,说明先人所修《康氏宗谱》,不是在原有的文字基础上添加修改的,仅是根据当时在世人的记忆记录的。第二,明末李自成起事的十余年间,“凶年饥馑,流贼横行,人食人肉”,此时高祖已是成年人,曾有与“土贼”搏斗取胜的美传,说明李自成起事前高祖的先辈已迁徙至康庄村。第三,高祖曾遭“康千户之难”。明朝年间,伊川康庄的族人有“世袭千户官”之荣。“高祖有驴一支,七串文,千户闻之率人后围宅强索,高祖不肯付之,因此获恨,屡设以害之村众。元情仝劝吾高祖以避贪官之祸,高祖兄弟二人于是归母舅家至平安后复还故乡,始安居乐业。”“高祖之母舅家居东诸葛村”。这段叙述清楚地说明高祖的母亲舅家在东诸葛村,高祖出生在康庄,先人不知高祖父亲、母亲的名讳,因而向上无记载,谱系中也仅仅把知道的记述下来,有的仅取本代的长门即第一名记载,所以向后的记载也不完备。由此可见,要追溯先祖的来历并理清各支系的情况,就有赖我们族人的共同努力了。
二、鲁山让河邓寨村、平高城村的族人迁自伊川康庄。
清朝年间,政治腐败,贪官污吏横行,国力衰退,民不聊生。居住在康庄的族人因生活所迫陆续向外迁徙,现有文字可考的有两个村庄,即鲁山县邓寨村、平高城村。我们将国兴、国祯二公暂定为一世祖,从长门国兴之后迁往邓寨村的五世祖仅芝一门;从二门国祯之后迁往邓寨村的为四世祖士修、士道,其中士修一支已绝嗣,士道之孙锡履之后康治、康清、康渠;锡圭之后康渡、康津于道光27年11月2日迁往鲁山县让河乡邓寨村。迁往平高城村的一支,其情况知之甚少,仅知始祖字廷弼,名讳无人知晓。解放后,历经多次的群众运动,尤其文化大革命“破四旧”,相关文献被付之一炬,先祖坟墓上的大量墓碑被损毁或者掩埋,幸好笔者之长辈康守太有远见,悄悄藏匿半截墓碑,这残缺的碑文成了仅有的依据。其上记载:平高城的始祖名讳缺失,字廷弼,无嗣,后以君明公之子为嗣……落款是男锡堂,孙明善、乐善、宗善,曾孙本立、本成、本良、本固。锡堂及明善、乐善、宗善在伊川的《康氏宗谱》中均有记载,只是善字辈的顺序有别,往后没有记录。遗憾的是,先人在宗谱中记载的人名多为乳名,官名少,平高城的始祖廷弼的乳名、君明的乳名却没有记载。因此,平高城的一支具体来自哪门不便衔接,无法考证。但可以肯定,平高城村康姓族人迁自伊川康庄。
另外,让河乡南沟村也有康姓族人,因无文字可考,他们是否从康庄迁徙而来虽无法确证,但字派是一致的,从这一点看应当也是同宗同源。《康氏宗谱》的序言中有这样一段话:“清乾隆二十六年从堂伯运、选、堂兄建选鲁邑让河街,三十六年,从堂叔古城河后移五十余年,堂兄杰迁让河……”这些名字在具体的分支记载中均查不到,只有运迁往让河乡邓寨村可以查到。南沟、让河街一支什么时间迁来无法考证。选、建、杰分别迁往了让河街的哪个村庄查不清楚,但现居让河乡的除邓寨外,还有平高城村、南沟村、让河街三处的康姓族人。清朝年间,伊川迁到鲁山的康氏字派编排为:振文荣守先,永世庆光华,天泰景贤士,长延贵宝嘉。居住在鲁山县让河乡的康姓族人于清朝末年就在起名时使用了统一的字派,一直到笔者的父辈均在按辈分起名,文化大革命后终止。由此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尽管各个村庄的始迁祖尚不能考证清楚,但都与伊川康庄有一定的历史渊源。
目前还知,让河乡平高城村的族人后来也有人外迁,现已分别在贵州省正安县、陕西省西安地区开枝散叶,生根开花。
三、嵩县德亭镇、龙王屯的康姓迁自伊川,且系同一始祖
始祖国兴生四子,分别起名为万仓、万库、万粮、万箱。万仓生三子:绍稷、绍益、绍皋。绍稷之子大对、三马迁嵩县德亭镇居住。大对之子名“顺”,在《康氏宗谱》中有记载,随后即与康庄失去联系。绍皋生子不详,其孙子的乳名分别为康大丑、康二丑、康三金,后来也迁往嵩县德亭镇居住。按照国兴为一世祖,其子万库之后即六世祖作楝于清末迁往嵩县龙王屯居住。至此可以看出嵩县德亭镇、龙王屯的康姓族人均为国兴之后,系长门,且为同一支脉。目前,嵩县的康姓族人大约为560人,与伊川、鲁山还未有实际联系。
四、卢氏县的康姓族人也为国兴之后。
据《康氏宗谱》记载,国兴的第四子万箱生三子,乳名分别为绍△、绍△、绍思,绍思之子为虎臣。绍△、绍△、绍思三人已在清朝年间迁往卢氏县居住,随后与康庄再无联系。目前,居住在卢氏县的康氏族人约130余人,相对于伊川、嵩县、鲁山等地的族人来说发展较慢。
按照国兴、国祯为一世祖,伊川康庄的《康氏宗谱》为五世祖(名讳不详)所做。限于当时的条件和普遍的教育水平,国兴、国祯以后已百年有余,且族人已散居鲁山、嵩县、卢氏,通信落后,交通又不便利,如无文字可考,仅凭先人记忆、口述,制做宗谱者再作记录确实不易。今天,散居在各地的本支族人应感谢先人给我们留下的这份宝贵的精神财富,让我们寻根问祖时少走了不少弯路。嵩县、卢氏县的康姓族人与伊川康庄、鲁山让河居住的族人系同门同支。鲁山让河的族人已在十几年前就主动派人与康庄取得了联系,嵩县、卢氏的族人至今未与康庄联系,不知他们是否明白自己来自何处?
另外,我根据所掌握的以上资料,绘制了一幅《宗谱世系简图》。哪位族人需要,可直接与我联系。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