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河北省东南部,衡水市西北部的深州市东李窝村,世代居住着一支康氏族人。该支族人因战争年代走出了好几位位带领大家闹革命的革命青年而远近有名。
据村党支部书记康永涛介绍,本村祖传康氏于明朝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从山西省洪洞县老鸹窝迁来。因年代久远族谱失传,始迁祖的迁移等情况正在考证中。现本支族人有1200多人,是本村第一大姓。 东李窝村原名叫李窝村,李姓是大户,后往西迁出一部分户分居,即叫西李窝村,李窝村改称东李窝。康姓自明初迁来后,就逐步成了本村大户。有诗为证:东李窝好村庄,三百户多姓康。裴赵吕李杜张,户虽少好老乡。村东西硝盐地,村南北大苇塘。(引自《康麦迁作品选》) 六百多年来,他们的祖先用勤劳的双手,耕耘着这块薄碱地为生。生活贫苦自不用说,遇着灾荒年,硝碱地颗粒无收,村里好多人只有外出逃荒、要饭、打工,用微薄的收入维持着生命。因穷苦人读不起书,全村更没有做官的。 直到民国以后,才有几个康氏后人立志改变贫穷面貌,上学读书。如:康修民、康树欣、康光宇、康迈迁、康敏卿(化名杨哲)等人就是全村的杰出青年代表。因这些年轻的康氏后人读书、识字,很快接受了共产党的先进教育。另一方面,祖辈逃荒要饭、遭受日本人侵略的残酷事实使他们深深认识到:要想改变自己的命运,必须团结起来,跟着共产党走,推翻三座大山,赶走日本侵略者,才能救国救民。康修民,康光宇、康敏卿等人30年代初就参加了革命工作,加入共产党,参与并领导了深县(今深州)人民的抗日斗争。 康修民,1938年参加革命,任游击队长、区长等职。1947年任沧州地委书记,石家庄解放后,调任石家庄任市委书记、市长,石家庄地委书记等职,文化大革命调内蒙古自治区任党委常委,书记处书记。文革中受到冲击,后平反,1972年2月病逝。 据村里长辈回忆,康修民是真正的大禹式的人物,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康修民干革命三过家门而不回在当地传为佳话。第一次是调石家庄时走沧石路,离家只有四公里,没有进家。自参加工作离家干革命十几年,这次路过家门,就没进家去看看二老爹娘。后两次是深县原属石家庄地区管辖时,他到深县等地检查工作都没回过一次家。50年代初,他的亲弟弟和一个叔伯弟弟到石家庄找他,想找个工作,他很严肃地说有两个工作可做,一是当兵,一是务农。可见此人党性之强,政治修养之高,真正是我党地级干部的好榜样。 康迈迁, 1938年参加革命工作,任县庄稼报编辑,当过小学教师、校长,后在本县和冀中七专区任干部,1951年起任河北人民出版社编辑、河北日报编辑、花山文艺出版社编辑, 1984年离休,1997年逝世。 康迈迁在本村教学时,非常重视教育后代,他经常深入家庭说服教育落后观念的村民。早年,当地的农民对上学念书不重视,认为庄稼人能干活就行了,不愿让自己的孩子上学。康迈迁看到后,就走街串户,说服家长让孩子上学。日本投降时,本村小学生达到80多人,是周边学生最多的村之一。在管理上,他治学严谨,非常讨厌学生逃学,有逃学的就严厉惩罚。他最反对迷信、烧香烧纸、磕头,遇到烧纸的日子,他就组织学生分站街口,将烧纸没收,用来教学生写字,还比赛谁收的多。同时,他还注重培养学生爱劳动的习惯,向村里要了一块地,让学生们从家里背一筐粪来上到地里,掘地种菜,春天让学生种树,每人必须种几棵。在他的辛勤教育下,本村出了一大批文化人,有的外出工作,教书育人的众多。文革中教师归队,这个村一下回来了教员16名,对发展村办教育事业做出了贡献。 康光宇,抗日时期在本县参加工作,任区小队干部,先后在太原铁路局、天津市委工作。任天津市委秘书长期间,因刘青山、张子善贪污受贿案的影响,受开除处分,后平反。因年老没在任职至退休。 此外,建国后本村参加工作的也有地、厅级干部康树欣等人。 康树欣,男,1943年生,中共党员。1964年参加工作,先后在中共深县县委,河北省委研究室,河北省纪委、河北省监察厅,从事文字起草与理论研究工作, 2003年退休,退休前任中共河北省纪委副厅级监察专员和河北省监察学会副会长。 退休后,继续担任中华清风书画协会常务理事,河北省书协会员,河北人才研究会理事,河北历史学会会员,泥河湾文化研究会理事,中国监察学会会员,河北省党建研究会理事,河北省监察学会副会长等社会职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