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氏文化研究会成立以来,各地做了大量的工作,研究康姓人口繁衍播迁的情况。发现诸多康氏家谱皆言其祖居山西,如:山东省巨野康氏家谱载:为追溯先祖,我族中贤达,曾亲赴山西寻根问祖,历时三天,访问了山西平阳府洪洞县城北六里老康庄,据当地族人康领成、康效勋等叙述,并查康氏族谱和八楞祖碑,乃知我康氏确系山西故族。
山东郓城谱载:始祖山西洪洞之故族,明成祖永乐二年来此东土。兄弟四人,长支仲华,居巨野康家集;次支仲礼,居郓城南白状元集;三支子山,居郓城东北十八里金线领立村康庄;四支仲信,居嘉祥城北康家庄,迄今近六百年。
山东成武谱载:盖我康氏家谱,自明初洪武年间,由山西洪洞东迁,长兄居成武西南康楼,弟迁居曹县康庄,至今五六百年。
山东金乡谱载:其先祖亦来自山西洪洞,属同来山东兄弟四人中的行二,初来时居于郓南四十五里白状元集。
山东莘县谱载:其祖籍山西平阳府洪洞县,于明洪武年间奉旨迁鲁,至今已六百余年,传二十三世。
另据山东鄄城谱载:其始祖号仲达、仲方,亦来自山西平阳府洪洞县,自明永乐二年迁鲁至今六百余年。
再看河南,据巩义康店康氏家谱载:其先祖来自山西省平阳府洪洞县,明初至今六百余年,传二十四世。
另据巩义太平头支派谱载:其先祖是于洪武三年奉移民之诏由山西洪洞迁徙而来。其后世有迁于登封、汝阳、义马、博爱、偃师、灵宝等地的。
再看鄢陵谱所叙:吾康氏山西洪洞旧第也,自明初迁入鄢陵即为鄢陵人数百年。
另外,河南境内,如:开封、南阳、太康、禹州、周口、新野、南召、鲁山、唐河、方城、社旗、泌阳等地的康氏族人亦称皆来自山西平阳府一带。
综合以上族谱或家谱,可以看到,现今居住在山东、河南、安徽等地的康姓人大部分的祖籍地都在山西平阳府一带。是由明初——清初这期间移居现居住地的。那么山西的康姓人又是从哪里来的?他们的先祖何以皆出自山西平阳府一带呢?山东费城谱使我们得到了答案。
据费城《周宗卫世家康氏志谱》所载:“大宗世系”,康叔系文王第九子,食采邑于康城,故曰“康叔”。后因参与平定“三监之乱”有功,而封于殷商之故地,建立卫国,所以又称卫康叔。康叔去世后,其后世以谥号为姓,这便是康姓的由来。这样一代代传至六十二代,名康澄,在五代后唐明宗朝任大理寺少卿之职。澄生三子:希诜、希贤、希虞;其长子希诜生子仁傑,生前任汾阳令,后迁平阳,死后葬于平阳之东北汾河西岸。傑生子名奎,世居平阳临汾地。就这样,康澄的长子希诜的后世子孙就世世代代地在山西平阳一带繁衍,发展起来。后经宋元两朝,四百年左右较平稳的发展,已经是枝繁叶茂,人口众多,大多散居于山西平阳一带周围各县。
到明朝建立后,由于山东、河南、安徽等地受战争破坏大,人口锐减,以致有行百里不见炊烟的地方。这里大片土地荒芜,无人耕种,政府财政无以为继。为了发展生产,增加税收,稳定政局,明廷决定从受战争破坏较小,人口相对稠密的三晋大地移民至上述人口稀少的地区。除政府组织的几次大批的移民外,另有部分零散的自发的遗民活动。由于当时康性人口大多分布在平阳府一带,因此就随着移民潮远离世代居住的家乡,背井离乡去山东、河南、安徽等地,像种子一样,在那里生根、发芽,生生不息,繁衍发展起来。这就是为什么河南、山东等地的家谱中都说是来自山西平阳的历史缘由。 (作者:康吉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