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联系我们

康氏文化研究会

地址:河南省南阳市长江路779号
电话:0377-63117878
邮箱:kswhyjh@126.com
QQ: 2404165663   1465588485 

当前位置:首页 > 谱系大观

福建泉州市永春县凤山康氏族谱探析

浏览: 次 日期:2010-08-15

 

    永春古称“桃源”,地处福建省东南部,是国务院首批开放县之一,是康氏族人繁衍生息人口较多的地方,现有人口二万五千余人。凤山康氏分布在永春境内二三十个村庄。 凤山族人传承了祖之家风 永春凤山康氏,始建祖祠于玉斗凤山美垵。嗣后人丁兴旺,事业臻荣。特择风水宝地,于公元一九二四甲子大吉之年兴建玉斗凤山康氏宗祠。几经风雨,容颜憔悴,族人长辈,集宗亲之力,精心修葺,得以风姿绰韵如斯。二000年泉州市历史研究会授予《泉州名祠》之誉,二00五年被福建省通俗文化研究会暨东南文化研究丛书编委会定为福建地方文化古迹研究单位。 凤山院内祖寓建于明成化十七年,即公元一四八一年。历经几百年寒暑沧桑,被损殊甚,数次修缮不尽人意,为感先人开祖之功,于二00六年宗亲倾力修葺,昔日祖寓的雄姿今朝重放异彩,更加蔚伟壮观地展示于世人面前。 永春凤山康氏族人繁衍脉络之久远       唐开元四年(即公元716年),始祖康子元(字右昌,号毓琦),科进士及第,官至金紫光禄大夫宗正太卿右丞相,以经学文行称于世,配孔氏,封贤德夫人。世居河南光州固始县,时因天下离乱,奸臣当道,乞疏致仕奉旨入闽。同夫人孔氏携子仲璟,迁居建宁府建阳县,是为一世之祖。        二世仲璟,字士焕;        三世志仁,字墀平;        四世存忠,字景中;       五世璋,字怀光;       六世澄,字原卿;      七世瑶,字泰英 ;       八世清,字贵捷;      九世 杨,字朝光;      十世士禄,字仲达;      十一世 天墀,字世禄(仲达长子)。天阶,字世中。天德(仲达三子), 迁居泉郡。      十二世   真福(天德子);      十三世   昆保   (真福子)。 据传,天德后裔后迁居安溪湖上,因小孩受骗惹怒一大官致一百二十户受剿,历史失记数百年。经古谱康氏家世源流洪武户记载,天德后裔真福生昆保,尚载有弟未成丁,因避难兄弟分散,孟聪夫妻相随入永。以此当以孟聪为入永始祖。真福为脉祖。 始祖讳粪,号孟聪,明宣德年间避难入永托处锦斗,芦丘,移居凤山美垵,由清溪入永。娶王氏孺人。生三子,名讳:长孙、炉孙、祖仔,移居江西。开基“美安堂”。 自孟聪入永迄今五百八十余载,斯人以志历朝之兴替,民族文化经济之沿革,族有谱亦以觅祖宗之源泉。笔者拜读凤山世谱,脉络之支分,别世系、考生卒、正五伦,序昭穆,扬宗功,启后昆,派衍千支,如日之升、如月之恒、世叙字辈排列整齐,现谨呈凤山二房世叙为例,供康氏族人鉴赏和寻根联谊。 二房世叙:          二世 炉孙   字福瑞。生五子:观养、公保、外生、员生、海保          三世 海保   字元海号端斋。生二子:琥、仁          四世 仁     字凯德号荣山。生四子:路、由、夏、骞。          五世 讳路   字廷器号竹窗。生二子:光禹、光养。          六世 光养   字以仕号信衷。生四子:鐘惺、鐘怡、鐘恪、鐘恬。          七世 鐘怡   字尔颜,以仕次子。生三子:周泰、周德、周弼。          七世以下字行是:  尔爵邦家重    鸿恩奕世新                                        明良为洽德    与国永咸春           二十七世以下字行是:秉踵毓英志   开发光垂统                                              文经武略备   玉树长流芳 凤山世系福瑞公之派已有二十三代,真乃康姓源流几千年,举国漫步子孙繁。 古今贤人光宗耀祖 凤山,山清水秀,景色宜人;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康姓人文蔚起,景运鸿升,如唐代的康紫元(科进士,大理卿三品官职);宋代的康玉成(监察御史,宗正少卿,正三品官职);明代的康祥卿(洪武25年岁进士官,广东高州府茂名县教谕),康太和(南京工部尚书赠太子太保、礼部尚书正一品官职);清代的康世凯、康洪书、康龙光、康殉等等,居官不傲、刚正不阿、清正廉洁、铭功昭德。现代康姓人秉承先祖,更是人才辈出,现在博士29人,硕士34人,大学本科767人,大学专科991人,厅级干部2人,处级干部16人,教授9人。真是长江后浪推前浪,今朝新人胜古贤。乔柏劲松拔地长,枝繁叶茂可参天。凤山康氏族人垂昭穆,敦和睦,瓜瓞绵延,重修族谱,为繁衍播迁到各地的永春凤山派系,为康姓族人寻根问祖留存了珍贵的史料。同时在此支派族人薪火相传中,积淀下来的对中华传统文明恪守的虔诚和生生不息的理念,无不令人崇敬和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