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世祖南八之孙康公季一,由江西泰和县梅子坡圳上因避五季之乱迁湖南湘乡万家园,旋徙安化县龙坳,复移新化县温塘镇。季一公从江西迁徙楚地湖南之后,其后人留下了诸多遗迹。就祠堂而言,琅、珍、理、琦四房有总祠,又有分祠,如琅房支祠、彭甫 (11世)公祠 (理房)、听彝响堂、珍理两房、珍房支祠、琦华公祠、理祖公所、历华公祠、福五房支祠、必荣公屋、甫荣房支祠、甫祥公支祠、福十六房支祠,响堂和公所比祠堂小些,功用也和祠堂一样,作为祭奠之所。但现存和能看到的甚少。 这些祠堂主要分布,如甫荣房支祠在吉庆、琅华和琦华公祠在温塘、珍房支祠和理祖公所在田坪、福五房支祠在安化、福十六房支祠新化县乌石溪。 其一,目前在安化县清塘铺镇龙坳村,有季一公的墓碑突兀在乡间美丽的田野里。清塘铺镇龙坳村虽然隶属益阳市,但和隶属娄底市的吉庆、温塘、田坪相距不甚太远。娄底市西部和益阳市西部居住着5万多康氏族人,瓜瓞绵延。季一公的墓茔成为这里康氏后人各房每年清明节祭祀之地。 其二,新化县温塘镇康氏祠堂——华琦公支祠。始建于1932年温塘镇中心小学内的康氏宗祠,为当时跟随蔡锷将军进行讨袁护国的康力干所建,该祠占地面积2200平方米,建筑面积1570平方米,为四合大宅院式,砖混结构,大门及两侧有 “寇靖沫土文浩昭垂,侯封鄱湖武功载缵”的石刻对联,内部结构分为上下两层回廊,中轴设大殿、天井。建祠人由于受当时民主革命思潮的影响,在建筑风格上与传统宗祠有所不同:一是布局大气;二是门窗呈明显的西式风格; 三是祠堂不但用于祭拜先祖,同时又当教书育人之所。目前仍有教室12间,仓储室和备课室各2间,这格局一直沿袭至今并保存完好。祠文曰:“我琦华公派衍四房,子孙繁衍于陂头全境,男妇约数千人,徙居各乡各县各省者无论矣,每思祖宗祭祀无合飨之堂,子孙众多无相聚之地,心焉忧之,因议决建筑华琦祠宇于温塘,询谋签同公,推余与从侄代乔等总理其事,经始于民国二十年秋,落成于民国二十八年夏,时历八载始告成功。” 其三,田坪镇康氏宗祠。该祠堂为新化县康氏珍理两房琦支系捐资兴建。解放后被用做田坪当地政府办公之地,现在除了部分建筑残存外,其他基石尚存。珍理两房祠文曰:“合建宗祠,上可以慰先人之灵,下可以联族人之意,固甚善也。祖先辈光远公等于前清乾隆十六年会商,两房父老共建宗祠于桃茶村之田坪,面南坐北,桃源水绕其前,如玉带然。祠右卫为通衢,路旁建有焚字炉。祠前高峰耸拔,势若参天。” 其四,田坪镇康氏宗祠之二——珍房支祠,以武秀才灿延首倡,于民国17年春始兴工建筑在珍理两房支祠东北处100米,落成于民国23年秋,计正厅一,两旁横楼各一,头门一,走廊四通,外围以短墙。右有公房一栋,左有学堂四合院一所。现已并入新化县第十一中学校。其占地面积十余亩。“行见巍巍庙貌,长增淇奥之光赫赫;宗亲永奠栖灵之所,一堂瞻拜,昭穆咸宜,万代馨香,赐福无量。……”解放后做为当地政府办公之地至今。 其五,位于田坪镇的龙潭桥。龙潭桥有一个传说,村民为感激小青龙献肋架桥之恩,遂将此河以龙潭命之。此桥历经大汉湍流、盛唐烟雨,至清道光年间已渐至颓势。咸丰六年 (1856年)岁次丙辰秋,康氏后裔道光巳酉科恩举人康历鹄率人集周边五团七区民众之智物,历时三年于清咸丰八年 (1858年)建成龙潭桥。桥长50余米,宽5米,长24扇,桥面由约二寸余厚的木板铺就,桥身两侧的支柱浑圆庄重,一字儿排开。在桥身中央西侧,供奉有三国时智勇超群的名将关羽塑像,身后有双龙抢宝图,东侧设有香炉。目前桥身部分斑驳失修,有些残损。新化县人民政府于1994年宣布此桥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这些祠堂和遗迹见证着新化县康氏族人的过去,并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作者 康纪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