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22日,时值六月艳阳高照之际,以康德鸿为主的鲁甸县康氏族人,前往会泽县迤挪镇同族人联谊,将总会《康氏文化》杂志送到族人手中。两地族人就康氏迁徙历史、家族事宜、生活状况等进行了相互交流,其乐融融。
活动中,鲁甸县族人共同看望了会泽县迤挪镇族人康德学。康德学老人出生于民国十五年(1926),现已87岁高龄,身体健康、除牙已掉完外,耳聪目明,尚可攀树修枝、背提抱拿几十斤。老人听闻鲁甸族人来访,非常高兴,寒暄过后便聊起家常,述说家族迁徙过往:“康氏一脉,祖籍山东,明初进南京应天府,后有八大指挥使之一怀远将军,平南徙贵州威宁,后留镇威宁,创业于城南康家海子,清雍正年间,其子孙又迁云南鲁甸县马鹿沟(即今康家院子),我们这个支脉再迁巧家县苞谷脑乡周家坪燕麦沟。我因父母早逝,解放初土地改革时,从巧家燕麦沟搬迁至迤挪镇,已有六十余年,期间少与族人联系,膝下有五子和八名男孙,皆已成家立业,生活过得尚好”。老人还告知鲁甸族人,在昭通市巧家县老店乡,还有一支族人曾迁往四川省会理县,前些年到过巧家老店乡铅厂村祭过祖、上过坟;希望族人们寻找机会多加强联络,并欢迎老家族人常来往、多交流,族间有事可电话联系。回至鲁甸,我们翻阅谱书核对,康德学老人确系我祖益凤公血脉后裔,益凤公八代孙,自清朝咸丰年间迁散后,二百余年未取得联系。
下午,老人的子孙准备了丰盛的晚宴,有自养的肥羊、土鸡,有时鲜的蔬菜、瓜果,两县区族人互敬美酒、共享佳肴,相互交流至夜晚十点左右,既增加了感情,又增加了族系共识。席间得知,康德学老人之孙康绍坤,因车祸重伤未愈,鲁甸族人自愿捐资1500元以示慰问。临别时,康德学老人及其子孙与鲁甸族人互道珍重,并祝愿晚辈们不能忘根忘本,多开展寻根联谊。在寻亲寻根的道路上越走越好。老人的话语和眼界使我们再次受到家族的教育和启发,至今留于我们心间。
晚宴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