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岳县鸳大镇归阳村自古以来人杰地灵、鸟语花香。当地村民世世代代人们在此平静的繁衍生息着,归阳河从村中穿过,这条生命的河流无声地孕育着小河两岸的乡亲。但它也给河两岸的居民带来了通行的麻烦。
最近,我从乡亲们口里听说有人在河上架起来一座铁索桥,并命名为“忠孝桥”。而且,还听说这座桥是由康氏后世子孙自行捐建的,“忠孝桥”的来历更引起我的兴趣。出于褒扬康氏优秀文化传统的愿望,我决定约上康中华会长,一同驱车前往,一睹究竟。
我们从鸳大镇出发,驱车约20分钟,便来到了“忠孝桥”旁边。该桥长60米,桥面宽2米,桥由八根直径约5厘米粗实的铁链固定在河两岸坚固的混凝土桥头上。下边水平四根,两侧各两根作护拦扶手。在四根水平铁链上,每相距20厘米横向固定一根长两米的长方体厚方木,再在方木上铺平整的木板,构成了结实畅通的桥面。为了减少索桥左右摇晃,建桥者专门在河两岸(两桥头墩之间)浇筑了两根混凝土柱子,将四根承重铁链牢牢固定。
此桥位于安岳鸳大、城西两镇之间一个死角地带,乡村公路尚未开通,河两岸的村民过河困难,自古以来一直用拌斗(收割稻谷用的长方形容器)或小木船渡河,十分不便且又危险。
我们细心查看“忠孝桥”后,都很惊叹。无论是建桥的位置,还是设计、构造都非常合理,让人们打心眼里敬佩建桥人的聪明和才智。当地村民向我们讲述了建桥的详情,该桥是由康氏后世子孙康登峰投资、设计、建造的。康登峰(钦字辈),十六岁高中毕业就远离家乡,外出打工,月收入不上600元。在外闯荡打工的艰苦岁月,磨练了他的意志,也开拓了他的眼界和胸怀。他奋发图强,还通过自修完成大学学业,并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现在在一家建筑公司打工,负责项目管理工作。2014年底,他返家时,见临近的父老乡亲依然为归阳河两岸间的通行所困扰,通行艰难,毅然决定自愿捐资架桥。他的善举赢得了众多村民赞许,也得到了族人的热情支持。
康登峰身在建筑行业,自己精通建筑设计和构造,便亲自设计,做出预算。为确保科学、合理、安全,他还虚心请教正规的设计院和地勘部门的技术人员,请他们帮忙,对设计方案提出意见和建议。按最终的施工方案来预算,两岸的桥墩大约要用80立方的混泥土,钢筋需要10余吨,他决定自己投资10万元。该桥于农历二零一四年农历十月动工,村民们自觉投工出力,也有村民自愿捐资、捐木。八十岁高龄的康洪国、七十多岁的康学忠夫妇与康登峰之父母也都参与其中。大家齐心协力,共同奋战了四十五天,索桥于2015年元月春节之前竣工。竣工时,村民们无比激动,大家让康登峰发表一下感言,他只说了两句话:“对朋友用心交,对党、国家、父母用命孝。”村民们都对登峰的精神境界表示敬佩,一致认为登峰忠孝可佳,干脆把索桥命名为“忠孝桥”。
忠孝是我中华康氏之传统美德。登峰之父康勤(厚字辈)是一名优秀的小学教师,临近退休。母亲刘志芬是一位纯朴、善良、忠厚、仁慈的农村妇女。父母为人处世的点点滴滴,在登峰幼小的心灵中不断输入善孝为先的做人理念,为使孩子达到德才兼备,平时就对儿子管教甚严。受到父母熏陶的登峰,深深领悟父母的良苦用心,早早就立志创业,做一个无愧于先祖的康氏后人。
康登峰没有豪言壮语,没有惊天动地的创举。一个打工仔默默奉献十万余元,此乃善举。说起来,捐资不多,功劳不大,但精神可佳。在我中华国土上若有更多康登峰这样的善举,就必将祖国的大好河山点缀得更加美丽壮观,就能建成更多的和谐美好家园,把我中华传统美德“忠孝”广传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