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 献 堂
“春风贺喜无言语,排比花枝满杏园”。又是一个桃李盛开的季节,我们相约相聚在寻亲联谊的老地方——南召丹霞大酒店,参加2015年度中华康氏宗亲大会,来自全国各地以及台湾、韩国、加拿大的康氏宗亲们,带着你们的深情厚谊,带着你们对康氏文化发展的深切关注,再次欢聚一堂、叙亲情、询支系、亲情绵绵、其乐融融。值此美好时刻,我谨代表中华康氏文化研究会,向与会的各位宗长、宗亲表示诚挚的问候和热烈地欢迎。
按照本年度会议议程,首先,我代表中华康氏文化研究会,向大家汇报去年的工作,并就今年的宗亲联谊和文化研究工作做出大体安排。恭请诸位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2014年度工作总结
2014年度,按照总会上年提出的工作安排要求,在各地康氏文化研究机构和广大族人的积极参与、热情支持下,我们的工作有了明显的进步,也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成效。
(—)开展宗亲联谊活动,促进康氏族人敬宗睦祖。
宗亲联谊一直是我们康氏文化研究的重要工作,广泛深入的宗亲联谊活动把我们康氏族人的亲情激发出来了,通过大力开展宗亲联谊活动,利用电话、网站、走访等多种联系方式,广泛联络各地宗亲族人,新成立的分会为19个,使全国文化研究会总数升至237个,其中有广西的横县和吉林的九台县,填补了这两个省的空白。
2014年的宗亲联谊活动也开展得有声有色。马年伊始,台湾康氏宗亲会在台北市举行成立一周年庆祝大会,我和文良、放心等一行九人亲赴到会,对台湾康氏宗亲会成立一周年庆祝大会表示热烈的祝贺,传达了大陆康氏宗亲对台湾康氏宗亲的亲切问候和诚挚祝福。会后我们九人先后到台湾北区、中区、南区与当地的康氏宗亲们进行联谊,受到当地康氏宗亲的热烈欢迎和盛情款待,使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两岸康氏族人的深情厚谊。同时,台湾康氏宗亲们卓有成效的工作和科学有序的规划也给我留下了难忘的印象。5月中旬,我们一行十余人到山东曲阜联谊,了解了曲阜康氏宗亲的分布情况和孔子故里的风土人情,感受了儒家文化与康氏文化的密切联系,到周公庙拜谒了周公并与周公后裔交流了关于周公与卫国的事宜。6月下旬,福建省姓氏源流研究会康氏委员会组成由文良副会长任团长的七人代表团参加“福建省第六届海峡百姓论坛”开幕式暨宗亲联谊活动,与台湾中华康氏宗亲会理事长康义胜、副理事长康飞西等宗亲热情会面。宗亲情谊,感人至深。7月上旬,放心副会长不避酷暑应邀千里迢迢带领湖南分会的有关同志前往陕西,指导安康康氏宗亲联谊会的组建和安康康氏宗祠的规划工作。回湘后,又马不停蹄带人到双峰指导族务工作。就双峰族务工作及族源探讨方面的问题进行了认真座谈,并题诗留念。与此同时,各地的宗亲联谊活动也普遍展开,去年2月初,大庆康氏文化研究会举行新春联谊会,庆祝分会成立一周年。3月底,安岳、乐至康氏文化研究会联谊会第二次会议召开,借此,集中精力着手谋划康氏经济实业,极大地拓展了联谊活动的空间和外延。5月下旬,广东梅州兴宁县族人一行10人自驾车到福建永春联谊,文良会长等人热情接待,兴宁宗亲介绍了当地族人的繁衍播迁的发展历史,并赠送了家谱。9月中旬新疆建设兵团原副司令员康克俭宗长到总会访问,我和在南阳的几位副会长一起接待了他,共话康氏亲情,共议康氏文化研究工作,他对我们所为之付出的宗亲联谊事业给予了高度评价,并挥笔题词:“追根溯源,发扬光大”。克俭宗长是副部级干部,我们在与他的接融过程中,充分感受到他那敦朴的形象,严谨的作风,亲善的面容,使我们意识到他是一个人民心目中的好官,一个人民拥护的清官,更是我们值得尊敬的一位宗长。作为康姓人我们大家都应该向他学习。同时我们更感到自豪。11月上旬,湘西北康氏第五次联修族谱理事会会长康东林一行5人不远千里前来总会访问,寻求谱牒查阅,我有幸陪同他们用餐,谈话间他们修谱联谊、奔走寻祖的孜孜以求精神着实让我感动。11月中旬,台湾中华康氏宗亲会大陆拜访团一行24人来福建惠安访问观光,福建跃金会长带人驱车在泉州设宴款待,致词欢迎。处处体现两岸同根、闽台一家的亲情,让人难以忘怀。
此外,宗亲联谊的广度不断扩大。3月,四川宗亲康鹏到福建永春联谊。4月安徽蚌埠市联谊会成立。四川安岳宗亲联谊会召开。6月福建永春、惠安两地宗亲联谊。7月四川宜宾兴文县宗亲联谊会召开。8月四川重庆宗亲到永春联谊。11月,山东济宁分会派人到济南章丘市联谊,就成立山东书法家协会和商业家协会达成共识。12月,郑州市康氏宗亲第二次联谊会召开。宗亲联谊活动的开展极大地培育了族人之间的亲情,加强了相互的了解。不仅如此,去年的宗亲联谊工作还得到了深化和创新。有的通过联谊筹划募捐资金,相互支持。有的通过联谊救助贫困学子,有的通过联谊表彰康姓模范人物,有的通过联谊共商创业致富大计。总之,宗亲联谊活动正在成为康氏文化研究的一种重要形式和载体,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如果说我们的宗亲联谊工作正在从深度和广度上有所发展,那么,我们的寻根祭祖工作也在稳步推进。首先我想谈一下寻根的问题。树高千丈不忘根,水流万里也有源。中华康氏文化研究会成立伊始,就以寻根祭祖为己任,做了大量工作,各地寻根活动普遍开展。去年元月,山东威海康广海带着该支的族系从何而来的疑问,冒雪到荣成寻根,经过四处苦苦查询,得到了自己这支康姓是明末清初从云南杏林铺迁徙而来的珍贵信息。3月中旬江西横峰县康明炉等四人带着350年的期待,回到福建永春凤山认祖归宗,终于遂了横峰几代康氏族人的心愿。3月下旬四川泸州的康朝良带领10位族人驱车1500公里到湖南新化,在当地康氏文化研究会的帮助下弄清楚了他们属南八公支系,系季一公福三祖琦华房后裔。8月中旬,陕西安康筹委会名誉会长康俊钦、会长康建国一行四人到湖南新化寻根,弄清楚了自己是湖南外迁陕西安康的康氏理华公后裔,属南八公理华公房琛祥公后裔。9月下旬,澳大利亚华裔康氏后人康丽芳回国寻根问祖。她通过中华康氏网,并通过与江西昆平会长、明珠副会长的联系,查阅族谱,弄清楚自己是江西泰和“左右派”左派二将军“子忠”公的后代,并写了《澳大利亚后人寻根记》一文传至网上以示感谢。10月上旬,韩国信川康氏大宗会一行19人,在常任理事康炳勋、副会长康永植的带领下,来到河南康百万庄园寻根。并与我们康氏宗亲举行联谊活动。我和万里、新学、康建、军堂等全程陪同,并和他们作了广泛的交流,一起参加了相关祭拜活动。韩国宗亲给我们赠送了族谱,从《信川康氏族谱》记载中我们得知,这支宗亲是我们始祖康叔第二个儿子康侯的后裔,一下子解决了让我们困惑多年的朝鲜康氏究竟是哪一支的问题,原来和我们是同一个始祖。在与韩国宗长的交谈中,我们双方都感受了血缘的亲情高于一切,分手时大家都含着眼泪,依依不舍。12月上旬,湖南省新化县76岁老人康自然不辞劳苦到广西龙胜县、兴安县等地寻亲,找到了从湖南新化迁移出去,失去联系约300年的南八世袭珍华房秉才公后裔。
康姓人历来都有崇德尚善,敬宗拜祖的优良传统。一年来,各地族人利用清明节等机会祭拜先人。3月底,川东北清明祭祖,蓬安、营山两县康氏宗亲300多人冒着蒙蒙细雨在修葺一新的祖墓前祭拜。4月上旬,巩义市康沟等地数千人隆重举行康沟宗祠修葺竣工清明祭祖大典。同日,来自北京市、邯郸市及行唐、灵寿、曲阳等县的32个村的110名行唐康氏宗亲代表齐聚北桥村,在始祖墓前举行祭祖大典。4月6日福建惠安康氏宗亲100余人乘坐30多辆小车,浩浩荡荡前往祭扫康朗公陵墓。4月下旬,川黔南八公后人康海林、康纪涛、康厚华不远千里赴湖南梅山祭祖,放心会长热情接待,共叙睦族情谊。8月中旬,福建永春康氏举行一年一度的中元祭祖活动,全体后裔子孙满怀木本水源宗功祖德之情和对祖先的无限追思和感念之心。总之,宗亲联谊和寻根祭祖工作已经成为我们各地宗亲联谊的常态,它为我们的族人提供了一个畅叙亲情和感恩追远的精神园地。
(二)加强文化研究工作,考阅族谱,探讨专题。
中华康氏文化研究会是文化研究和专题探讨的重要平台。凭借这个环境我们进行了多项研究,也做了大量的工作。去年共在杂志、网站上发表有价值的论述文章上百篇,指导了各地族人著谱、续谱的研究工作。
我们对每支康氏支系的发源发展历史进行了深度探究。查阅了大量文史典籍,阅读了众多谱系资料,并撰写了重要的理论文章如:《子南氏传承了康家世系》。这篇长篇研究文章帮助我们弄清楚了卫康叔后裔二十八代国君卫灵公和南子夫人所生的庶子公子郢(字子南)分支延续情况。探究了这个分支自前534年至晉泰始7年(271年)姬署去世805年的支系发展历史,找到了康叔后裔烟火绵延的另一个重要理论根据。这个以子南为氏的分支从子南劲为平侯,到嗣君、怀君、元君、君角,至汉武帝时姬嘉被封为周子南君。八代为君、为侯、为公,一直到晉成帝时姬署的后代仍为卫公。这个重大发现是康氏文化研究会2014年在文化研究成果上的重大突破。
康氏南八公支系的专题研究正在深入进行,目前已经取得初步成果。对八个方面问题的探究已有初步结论。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通过多方考证,对南八公的远祖追踪及南八公本人出生年代和葬地问题已比较明晰。关于南八公儿子发诏及三个孙子在元末明初“江西填湖广”时期的艰苦创业历程及迁徙分布情况已有详实材料印证。而明末清初“湖广填四川”时期南八公后裔的迁徙、繁衍分布情况也已基本掌握。从“湖广填四川”以来,南八公后裔至今已繁衍发展32代,总人口约30万左右。大量事实证明,南八公后裔是康氏大家庭中的一个重要宗支。2014年12月28日,渝贵川三省康氏南八公宗支文化研讨座谈会在重庆大足召开,与会人员对这一研究成果给予认可,并决定成立南八公宗支文化研究小组,开启编纂《康氏南八公宗谱》。
康百万家族的文化意蕴相当丰厚,研究这个家族的传承精神,对弘扬康氏文化显得尤为重要。我们除了对康百万家族的发展渊源进行系统性研究外,还通过康百万的嫡系传人康素婵,在康氏文化杂志上发表了多篇系列性专题研讨文章,深刻解读和倡导了康百万家族的良好家教传统、“诚信”“留余”的创业经营理念和扶困济贫奉献社会的家国情怀。为康氏传人提供了回味无穷的启示。对这个大家族400多年的发展过程我们应很好的去研究,对他们为国、为民、为社会作出的贡献应该很好的去学习和弘扬。
明朝开国大将康茂才专题研究已有初步成果,“明史中的康茂才”等19个具有考究性的问题得到了较为理性的解读。已形成了近7万字的论述材料。
关于江西泰和左辅右弼支系分布情况的专题研究已有初步结果。经查阅相关族谱资料和搜寻相关信息,初步理出康氏左辅右弼支系分布于江西、广东、广西、湖南、贵州、四川、重庆、福建等省市的40多个县市区,远至台湾及澳大利亚墨尔本等处,现有总人口约25.43万,其中左派人口约16.18万,右派人口约9.25万人。
(三)编写专著统谱,研读文献资料。
《中华康氏大统宗谱》(姓源卷)主体部分电子稿自去年四月提供给大会之后,根据总会有关领导提出的意见,现修改、校对工作已经过半。
对《尚书·周书》中西周与康氏有关的篇章进行解读、注释、译文的工作已基本完成。《尚书》全书共50篇,与康姓有关的共19篇。这些篇章记载了西周崛起、武王灭商、周公营建洛邑、周公平定“三监之乱”、康叔封卫、康伯懋接受成王临终成为顾命大臣等一系列重大事件,反映了康氏先祖无比荣耀的历史和创业的艰辛,是康氏发源史和早期发展史最真实最详细的记录。为让族人更好地了解先祖创业发展历史,学习先贤德政,领会先祖治国理政精髓,将这些篇章编成小册子,争取在今年上半年与宗亲见面。
康氏名人的搜集工作已告一段,取得了阶段性成果。通过大量古代史料的查阅,除二十五史中有传记的36名康氏名人外,又找到45人,其中新发现26人。对近当代康氏名人扩大收集范围,从原定的地厅、教授级以上扩大到县处级、副处级副教授以上。这部分康氏名人新发现301人,截止2014年底,康氏名人已收集整理出1380多人,信息记载字数约53万(含目录),全部文稿通过研究会审定后,经过紧张的校对、印刷,《康氏名人》一书已在本次会议上与大家见面。
历代康姓进士举人的搜录考记工作正在抓紧进行,除明清进士录上记载的72名康姓进士外,通过查阅大量文史、族谱资料,截止12月底又搜集到136位进士举人,总数达到208人。下一步还将进一步搜集,并做整理文字资料的工作。康氏武官武将名人的搜录考记已有明显收获,截止12月底,共收录历代武官武将248位,已形成4万多字的文字资料。
(四)利用“杂志”“网站”平台,扩大宗亲信息交流。
《康氏文化》杂志作为康氏族人的精神家园和文化园地,正在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我们的编辑同志也在不断提高理论素养水平,在写稿、审稿上花费大量心血,使我们的杂志质量得到全面提升,受到各地族人的好评。在康氏文化宣传和族谱探讨上正在发挥越来越大的影响力。去年杂志发行区域进一步扩大,邮寄覆盖面已达包括台湾31个省区,540个县区。共向各地族人发放15000多册。杂志刊载有影响的宗亲活动信息120余则,深度研究文章近40篇。诸如《周文王后裔姓氏考》、《康氏开姓祖祖根姓源资料集成》等论文具有丰富的史料价值和历史意义。而像《清代合河康氏子弟的成才之路》等论文又具有鲜明的现实意义,通过对康氏先贤精神的挖掘,留给后人无限的启迪。
《中华康氏网》作为康氏文化研究会对外宣传联系的一个窗口,充分发挥了学术园地、促进联谊的平台作用,力求在第一时间上发布信息,并在信息的使用上做好筛选把关,最大限度的释放正能量。网站去年大量增加宗亲活动信息,栏目内容更加丰富充实。2014年全年共编发、转载各类文章、信息1203篇,收到留言数1655条,IP浏览量达3.6万次,页面浏览量23.1万次,收集和解答寻根信息398条,同时,网站视频板块持续更新。
(五)拍摄《华夏康氏》专题片,追寻先祖遗迹。
追寻康氏三千年的历史踪迹,始祖康叔的美誉仁德和丰功伟绩永远值得我们缅怀。我们用纪录片《华夏康氏》的影视形式再现背景,搜寻遗迹,还原历史,塑造一个康氏始祖的光辉形象,重温我们祖先的光辉业绩。这是我们当今康姓人一项光荣的使命。肩负这个使命,我们不敢懈怠。去年以来,我们在《华夏康氏》纪录片的拍摄制作过程中倾注了大量心血,付出了艰苦的劳动。我们先后数次驱车前往周卫文化的发源地河南淇县、陕西黄帝陵、陕西武功等地考察,追寻先人的行踪,力求获得第一手景观资料,实地勘察周卫文化遗迹,拜谒与始祖康叔渊源相关的名人墓冢陵园、遗踪旧址。为拍摄实地、实情、实景做了充分的前期准备。
在充分考察的基础上,《华夏康氏》摄制组跋山涉水,风餐露宿,克服种种困难,历尽艰辛,先后数十次奔波,驱车数万公里,奔走考察多个地方,到淇县、沁阳、曲阜、博爱等地采集外景。在前期完成《寻根周源》、《探访五都》、《魂牵卫风》的拍摄制作后,年底又到河南新郑、陕西彬县、武功和甘肃庆阳等地,追寻周祖足迹,拍摄了珍贵的遗迹资料,并基本完成了《周祖肇基》的后期制作。
(六)完成“康氏文化苑”的选址,落实我们的宏心大愿。
建设“康氏文化苑”,为天下康氏族人提供一个祭祖、拜祖先、寻根问祖的场所,是研究会的宏伟蓝图。这一设想的实施几年来一波三折,几经坎坷。去年我们决定把“康氏文化苑”建在康氏文化的发祥地淇县,我和作法、康臣、旭和几个副会长,还有新学秘书长,康健、军堂副秘书长等人先后十多次到淇县,与当地政府沟通、交涉。选址过程中四易其地,最终相中并确定比较满意的300亩地,经反复协商,与淇县政府已达成用地协议,土地报批工作已经完成。至此,我们建立“康氏文化苑”的设想正在变成现实。
各位宗长、各位宗亲,2014 年,我们的宗亲联谊和文化研究在各个方面都有新的起色,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这是我们各地族人共同努力的结果。更与各地文化研究会和宗亲积极热情的杰出贡献密切相关。唯其如此,我在这里要向他们表示由衷的感谢和深切的敬意。在我们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也必须清醒的认识存在的不足。一是一些地方虽然成立了文化研究会,但工作不积极、不主动、不作为,很少开展文化研究工作和族务、联谊活动。二是有些地方缺乏理论撰稿人才。有深度、有见地的供稿不足,影响着康氏文化研究的深入发展。三是各研究会之间的横向联系和交流不够深入有效,族务工作中和族人之间的团结协调有待加强。
二、2015年度康氏宗亲联谊活动和文化研究工作的大体安排。
2014年康氏宗亲联谊活动和文化研究工作的总体思路是:坚持党在新时期的一系列改革开放的方针政策,以爱国敬祖为宗旨,改进工作方法,创新工作思路,深入开展宗亲联谊工作,努力发掘根亲文化,广泛参与专题探讨,大力开启康氏文化苑建设,争取在推进康氏文化研究、族务工作等方面取得新的成绩,获得新的突破。
(一 )宗亲联谊是基础,敬宗睦族是传承。
开展宗亲联谊工作是血脉交融的亲情表达。抓好抓紧宗亲联谊这个龙头是我们开展康氏文化研究的立身之本。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都是为了培养敬宗爱族、孝亲睦邻的良好风尚,都是为了加强宗族亲情。在秉承康氏一家亲的理念下,达成一致的康氏源流的共识,共享康氏文化优良传统。“本是同根生”,相知总关“情”。有了这个情,我们才有共同振兴康氏文化的执着,有了这个情,我们才有开展康氏宗亲联谊活动的动力,有了这个情,我们才能互帮互爱,为国家富强、社会和谐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我们的每一个支系都有一段历史传奇,都有一部艰苦的创业史,都有一群光宗耀祖的圣贤形象。把他们整理出来,搞出点实实在在的东西,让我们的族人上进有标杆,创业有楷模。这样我们的联谊活动和根亲文化才算落到了实处。不同支系的宗亲也要互相拜访、经常走动,探讨共同的血脉根源,在康氏文化的感召下,互见互学,共同研究,共同进步,共同为当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贡献力量。
我们要通过各地的宗亲联谊,吸引更多热爱宗亲事业、具有远见卓识德高望重的宗亲参与康氏文化的挖掘和传播,做好各地的修谱续谱工作,建立和修葺各地更多的宗祠,让寻根祭祖节日化、常态化。扩大天下康氏敬宗睦族的影响,进一步展示康氏文化的魅力。
通过宗亲联谊,促进各地研究会的横向交往,扩大区域间的互通和联合,将康氏文化的影响向周边辐射。加快建立省级分会的步伐,成熟一个建立一个。要强化分会的责任意识,调动省级分会的积极性,督促其积极开展工作,真正发挥分会对族人的组织引领作用。争取今年在空白地区再建20个分会,使更多的族人参加到康氏文化研究中来。
不断充实各级分会人员,把热心宗族事业的人利用起来。支持各地开展寻根联谊、建词祭祖活动。促进宗亲间的相互联谊。
(二)文化研究是根本,继承发扬是目的。
康氏文化研究永远是我们不断攻坚的课题。我们既要从历史的角度,弄清楚自始祖康叔以来维系数千年的康氏文化的精髓;又要从现实的角度,悉心考究一个支系赖以生存发展的动力源泉。从中挖掘蕴含在康氏文化中的宝贵精神财富,汲取其中丰富的营养。譬如,名噪中原的康百万文化,我们从中能感悟“留余”的启迪;盛行南方的祠堂文化,我们能从中领略“感恩念祖”的情愫;广播天下的“寻根”文化,我们能从中生发思乡的眷恋······。所有这些诱人的题目,都使得我们的文化研究无法止步。
随着康氏文化研究的不断深入,新的领域不断展现在我们的面前。它就像未曾开掘的地下宝藏吸引和招示着我们的目光。康叔当年封地康城,有过多少引人入胜的故事、古老变迁的遗迹;黄帝与始祖康叔有着怎样的绵延传续关系,黄帝陵前还有多少与康氏相关的传奇;宋代大将康保裔其人其事有哪些值得研究的东西,它的播迁分布又如何;韩国信川康氏如何流落异国他乡,内地康氏与异域康氏有着怎样千丝万缕的联系。所有这些新的议项,便是今年应该着手探讨的专题。
以上各方面的工作单靠总会是不行的,我们还要靠各地分会来完成。如:近代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康有为的研究,主要以广东省分会为主研究。南八公支系的研究,要以梅山分会为主联系各地的南八公支系进行研究。康茂才支系的研究仍要继续进行,要以康茂才支系的几个地区为主,如蕲春、安徽、河北、陕西、山东、海南等。
随着康氏文化苑的开工建设,各馆内需要大量文物去充实和陈列。各地研究会有责任去收集、整理、保护、利用。如散落于各地民间的与康氏文化相关的物品等等,又如河南巩义的“康百万庄园”、山东高青县的卫灵公墓、广东的康有为故居、湖南的“康家大院”等。它们都渗透着康氏文化的因子,我们能从中探寻其中的传统习俗、发展遗迹,甚至独特的精神传承,汲取其丰厚的文化营养。有的重要文化遗存要拍成照片、录像片提供给总会,有的要号召把各地的文物样品献给康氏文化苑来陈列,以期更好的让我们的族人感受康氏文化的魅力,弘扬康氏文化的优秀传统和精神。
继续做好《华夏康氏》的后续摄制工作。今年重点要到各地对祠堂文化进行挖掘、拍摄,希望各地做好相关配合,把祠堂的历史、文化、作用拍下来,传下去。
(三)汇集宗族信息,弘扬传统美德。
《康氏文化》和《中华康氏网》一直是探寻康氏文化足迹、挖掘康氏文化精髓、展示康氏文化魅力、弘扬康氏传统美德的信息窗口。去年10月一位新疆的族人打电话给我们说:“当我看到《康氏文化》杂志之后,有一种终于找到了亲人的感觉。”这说明我们的杂志具有何等的魅力呀。
今年,我们要按照党的十八大提出的“要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的要求,继续办好《康氏文化》杂志和《中华康氏网》,不断丰富栏目内容,增加康氏文化传播的信息量。继续扩大《康氏文化》杂志的发行范围。紧紧围绕我们安排的各项中心任务做好宣传报道工作,激发康氏族人爱国敬宗的热情,期盼广大族人经常关注信息,踊跃投稿。我们将在年终岁尾从文化研究、文化宣传、新闻报道等几个方面评出优秀文章予以表彰。以此发现和培养更多的康氏优秀人才。
我们要把《康氏文化》杂志作为我们康氏先进文化传播的重要工具,不断扩大版面、增加栏目。多登有深度的文化探研文章,引导康氏族人在党的领导下,积极参与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大力宣传他们在当今的改革大潮中,在各自平凡的岗位上所表现出来的无私奉献精神。《中华康氏网站》也要在学术上坚持百家争鸣,在舆论上把握正确方向,在信息上力求交流互见。用更丰富的内容更鲜活的形式去满足广大的康氏族人的文化需求。
(四)编辑《中华康氏大统宗谱》,完成第一姓源卷。
编纂《中华康氏大统宗谱》的工作是一项浩大的编谱工程,也是中华康氏文化研究会为天下康氏宗亲承诺完成的一项重要任务。这项工作开展以来,研究会人员为之付出了大量心血。在此,我殷切期待各位宗亲用心关注这项工作,除了提供丰富的族源信息之外,还要对已完成的《中华康氏大统宗谱》电子稿发表充分的修改意见,以极大的热情自觉支持这项告慰先人、惠及子孙的工作。
我们在对《中华康氏大统宗谱》第一卷电子本的编撰修改中,遇到了很多意想不到的困难,例如撰写“康姓后代的繁衍和播迁”一章时,我们本来以为收集的材料已经不少了,但越深入,我们的压力就越大。因为康氏这一传承了三千多年的古老姓氏,其繁衍播迁的复杂程度,决不是区区一章的文字所能表述清楚的。例如一个“南八公”支系,其后裔现在分布十几个省,有几十万人口,要把他的来龙去脉播迁情况描述出来绝非易事。即便如此,我们还是要努力做下去的。我们在编修过程中、在大量史料阅读中有了新的发现,比如在康姓以謚为氏还是以邑为氏的论证上,我们就有了重大发现,它出现在《白虎通德论》中。因为《白虎通德论》在东汉时代 被奉为“国宪”、“经典”,是在古文经学家讨论融合的基础上由“皇帝”钦定的,因此,它的史料价值和权威性,超越了此前我们已经掌握的任何一家一派的论述。我们要本着对历史负责、对祖先负责的精神,准确把握,潜心工作,在今年尽快拿出《中华康氏大统宗谱》第一卷(姓源卷)完整的修改稿。并继续挖掘史料,研究已收存的族谱,丰富各章节的内容。并开启第二部的编纂工作。
(五)不忘国仇家族恨,缅怀先祖报国心。
2015年8月15日是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日。回想当年烽火连天的岁月,全体中华儿女冒着敌人的炮火共赴国难,千千万万爱国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各界民众同仇敌忾,奏响了一曲气壮山河的抗击日本侵略的英雄凯歌。自然,这凯歌声里也响彻着我们康姓人的声音。可以想见,八年抗战不知多少康家人历经民族磨难,遭受日本侵略者的蹂躏,不知多少康氏儿女投身这场艰苦卓绝的斗争,为救亡图存甘洒热血,成为可歌可泣的英雄,留下了值得铭记 的故事。但由于种种原因,这些人和事见诸史籍记载的却很少,大多存于民间记忆里,这不能不说是我们康氏家族的一大遗憾。每念及此,总让我们倍感愧对前辈,更愧对那些英勇献身的先烈和不幸遇难的同胞宗亲。
为了弥补这种遗憾,铭记历史,缅怀先烈,不忘康姓人为民族解放所做的贡献。我们已经下发征文启事,要求广泛挖掘和征集各自支系在抗日战争期间值得书写的康氏族人的抗战故事。2015年我们要在中华康氏文化研究会的主持下,编写《抗日烽火中的康家人》一书,我在这里提请各位宗亲给予资料上的大力协助和支持。并力争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前夕与广大族人见面。
(六)建设好康氏文化苑,完成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
1、文化苑的建设,是我们研究会开始就制定的总目标,经过努力现已基本完成了土地的选址工作,从现在起乃至今后3—5年的时间里是一项重中之重的工作。要集我们全族的经济实力来完成这一历史性的标志性工程,以此来告慰先祖,供天下康姓后人到这里来寻根问祖、祭拜祖先。
2、建设好康氏文化苑,这一具有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的辉煌工程,更是功在当今泽被后世的功德工程,落在了我们这一代族人的肩上。她既是件非常非常艰巨的任务,更是一件非常非常光荣的使命。我们有幸赶上了这个时代,更有幸能为建设文化苑做出了自己的贡献。我们为此感到骄傲和自豪,所以总会号召全球族人积极踊跃的参加到建设中来,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争取在文化苑的功德薄中看到自己响亮的名字。让我们集全族之力栽培浇灌的宗亲之花在文化苑中盛开。在此总会号召全球族人立即行动起来,做好领建、认建、自建的选择。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等国及台湾宗亲可以宗亲会的名义,做好领建工作。我将郑重承诺,兑现我过去的诺言,始祖殿由我本人全资认建,第一个开工建设。
具体实施办法见文化苑建设方案。
各位宗长、各位宗亲:我们今天在这里总结过去,规划未来,是为了2015年我们的工作和事业能再上一个新的台阶。唐代诗人杜审言有诗曰“寄语洛城风日到,明年春色更喜人”。我把它改为“寄语南阳宗亲会,今年春色更喜人”。乙未羊年的收获,靠我们在座的每位宗长和所有康氏宗亲的春天播种。让我们带着坚持和信心,回归我们希望的田野,脚踏实地的为宗亲联谊活动的发展和康氏文化研究的深入,奉献自己更多的辛劳和心智吧!我们的付出,一定会让我们的祖先感到欣慰,让我们的族人感到温暖,让我们的“中国梦”更加切近!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