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联系我们

康氏文化研究会

地址:河南省南阳市长江路779号
电话:0377-63117878
邮箱:kswhyjh@126.com
QQ: 2404165663   1465588485 

当前位置:首页 > 康氏要闻

传统文化的守护人

浏览: 次 日期:2014-10-08

 ------记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者康殿英先生

 


 

   但凡智慧聪颖的人都会有自己的人生梦想,但是并非每个聪慧的人都会实现自己的梦想,就算实现了,也会历经很多的曲折,正像这位七旬老人-----康殿英先生,经过长达七十多个年轮,历经了悠长的岁月长河,终于实现了自己儿时的梦想。

    康殿英先生,1944年出生,河北保定人,笔名子辰,高级工程师。系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中国国学研究会研究员,河北省书协会员,中国书法函授学院名誉院长,中华文人艺术研究院院长,保定国学学会会长,保定文化促进会执行会长。

    见到康老感觉很亲切,七十岁的老人精神矍铄,一直滔滔不绝地讲他的故事和经历。当他谈到自己走过的路,自己的发明创造以及他创意性的东西时,脸上充满着自豪的神色。康老一生坎坷,但从不觉得自己的艰难自己的苦。他是一个温文尔雅的儒者,具有崇高的思想境界。为人正直,品行端正,心底无私,应该用高瞻远瞩来形容他不为过。

    康殿英先生这些头衔可真可谓是名副其实,康老从一个农村的孩子一步一步走向成功,踏踏实实地走过人生的每个季节,但是他从来不满足,特别是对知识、对文化、对人生的追求永无止境。

    他一生的梦想就是想做个文化人,他也是朝着这个方向一步一个脚印走来的。康老一路走来,虽然是坎坎坷坷,但是他每做一件事,都是一个创意,都是走在时代的前面,都具有创造性意义,一直是时代的领潮人,这跟他的性格与远大理想有着直接关系。

 

    人生的梦

    康老出生在河北满城县坨南乡支锅石村(原易县岭西区),7岁上小学,是学校最小的学生。他从小性格就很要强,在学校的每一门功课都是出类拔萃的,特别是书法。因为他特别喜爱这门课程,提起笔来时常感觉一种兴奋,一种自豪,一种与人不同的感觉。他小学时期每周有一堂书法课,后来上了高小中学之后就没有书法课了,然而康老一直坚持自学还用毛笔写作文,他是全校唯一用毛笔写作文的学生。老师要求每周写一篇万字作文,康老竟然用毛笔完成了洋洋洒洒的万字作文,这是全校唯一的一篇正楷小字作文,在学校引起很大的反响,成为学校一道亮丽的风景。受到校长和老师的青睐,引来同学们的羡慕。这时的康老就已经喜欢上中国传统文化,他希望自己成为一个有文化的人,从事文化工作,像老师一样传播着中国丰富的传统文化,像李白、白居易等古代诗人一样作诗作词………于是他很刻苦,很努力,很认真的学习,奔着自己的梦想去奋斗去争取。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正在他全身投入追寻梦想的时候,一个意想不到的天灾降临在他的家乡。1963年夏末秋初,由于太平洋高空低涡停滞于太行山一带,南起安阳,北至保定一线,形成了一条特大的暴雨带。保定下了七天七夜的暴雨。

    连降暴雨,引起山洪暴发。大雨倾盆,洪水滔天,急流冲垮了梯田,冲毁了滩地,汇入小河,使河水猛涨,急剧入库。水库大坝再也承受不了高水位的压力,相继倒坝,急水便挟裹着石块、树木、杂物……翻滚着淤涡,吞吐着泡沫,奔腾着,咆哮着,像脱缰的野马俯冲而下,整个华北平原一片汪洋。一些百姓还没来得及躲闪连同房屋就在洪水中一冒烟就不见了踪影。钢筋水泥的桥墩被冲得不知去向,双轨铁路的钢轨被拧成麻花。一些村庄被侵吞,公路、通信线路刹那间被冲毁,四面八方传来了告急的呼声。

    据后来资料统计,保定损失很大,农业受灾面积达911万亩,房屋倒塌149万间,死亡人数1928人,重伤2.4万余人。这场自然灾害成为华北平原历史上仅有的一场人类灾难。人类的灾难是无法预料和改变的,康老家的房屋田地都没有了,望着一片汪洋的水域,他找不到自己的家,然而有幸的他还能坚强地站在这个疯狂的地球之上。

    大水退过之后,村庄没有了,家园没有了,面对着这种状况,他的文化梦暂时搁浅,但是他要为活着而奔波,为生存而奋斗。自己什么也没有了,面对着他的新婚妻子,他感到愧疚,于是对妻子说:“我什么也没有了,你还是先回娘家住吧,等我混出个模样再来接你。”妻子一听顿时泪如雨下,她真诚地说:“我嫁给你了,就要跟你在一起,有福同享有难同当,你要饭我就跟你去要饭。”康老见妻子这么死心塌地地跟着自己受苦受罪,很感动,他握住妻子的手说:“那好,你不嫌弃我穷,我很感动,我会努力奋斗的,我一定让你过上好日子。”

 

    追梦

    家园重建之后,康殿英先生便成为支锅石村的一名名副其实的社员,为了养家糊口,为了能让妻子过上好日子,他白天在生产队干活挣工分,晚上跟他人学做木匠活。他天资聪颖,学什么都很快,一点就透,一学就会,他善于用脑、用心,善于琢磨、实践,不久他的木工手艺就出类拔萃了。

    当时中国通信兵总站白云山营房就在支锅石村附近,部队给军用解放车装木车厢,需要木匠,从五个村里选出一批手艺好的木匠,康殿英先生是支锅石村里被派去的一个最年轻的人。装车厢需要很厚很宽的木头,因为它要装弹药武器等军用物品,不结实不行。车厢板衔接是凹凸槽,要求做到严丝合缝。但是这样对木匠来说做起来很费劲,很吃力。因为车厢板几米长,用刨子刨平,再制作出凹凸槽很费劲。木匠们都循规蹈矩、按部就班地一下一下地做,三天都做不好一件。当时没有电动工具,一切都是手工操作。康殿英先生感觉这样做很耽误时间,怎么能实验一个既省时又结实的办法,于是他向宋连长请了个假,说是家里有事。回到家他就拿自己家的木头进行试验,一遍一遍,终于试验成功,又省时又省力。他兴冲冲地来到连队,但是没声张,没招摇,悄悄做好一件,对司务长说,你看我这样做的可以吗?司务长很吃惊地说,你咋做这么快啊,还没见你怎么做呢。后来安排他带领一组人专门做这项活,从而大大提高了车厢板制作的工作效率。康老说,从来不说过头话是他从年轻时就养成的习惯。

    康殿英利用自己的方法做出比别人既快又好的车厢,引起连队干部的注意,给他特殊的奖励和优越的待遇。当时木工们的待遇是每人每天一块五毛钱的工资,而康殿英却是每天三元钱的工资。

    在部队这段时间,他做得很优秀,不仅锻炼了他坚强的毅力,也锻炼了他成熟的思想。不但得到部队领导的认可,同时也得到地方领导的信任。都知道这个木工康殿英有能力,有思想。

    1978年他被公社从部队抽调过来,工作队领导找他谈话:你是个很优秀的人才,你在部队的表现我们都了解,把你从部队要回来,是让你给地方出点力。现在有三个职位让你挑选,一个是信用社主任的位子,一个是法庭庭长,一个是派出所所长。你看哪个比较适应你,你喜欢哪个工作。康殿英听了很淡定地说,上级对我的厚爱,我很感激,但是这几个位置我都不能胜任。因为我一不是部队的官兵,也不是正式工人,不能享受这个待遇,再说我一个农民,还是干点脚踏实地的事。工作队领导都不理解,这个康殿英真是奇怪了,这么好的位置,多少人都巴不得去争,可是他竟然拱手相让,真不知道他是咋想的。公社领导让他说说真实想法,他说我没有学过会计,不懂财务,不能当信用社主任;没有学过法律,不能当法庭庭长和派出所所长,我不能干没把握的事、不能做违心的事。领导认为他确实有才,应该用起来,既然他说自己是农民,就让他回村当了大队长,为以后起用他到公社当个干部做准备。

    康殿英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他骨子里还是盼望着自己能出人头地,但是这几个诱人的职位他还是很坚决地拒绝了。他不是觉得自己不能胜任,他是觉得自己无法接受。其实在七十年代那个一句话就可以委任的时代,也不足为奇,但是康老是一个按规矩做人,按规矩做事的人,他不想不劳而获,不想唾手可得,这就是康老从小的个性。直到他在搞企业的漫长历程中也是这样坚持自己的原则,肥私不损公,利己不损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是他的本色。他从不向人借一分钱,不欠别人一分钱,不向银行贷款,有时候银行家们亲自找到他,请他吃饭,让他贷款,他都拒绝。他说我用自己的资金,有多少钱做多大的事,不想给自己增加压力,也不想给国家增加困难。

    康老回到村里当了大队长之后,就想着给村里干点什么,他奇异的大脑一直在做创造性的思维。他没有当村干部的欲望,于是他想出修复烈士碑亭。他就组织了十几个人,临时成立了个建筑队。正是这个小小建筑队引领康老走向建筑企业的开端。

    他的建筑队逐渐扩大,包揽的活也越来越多,1980年进入北京之后,包揽了大量的建筑工程,当时光河北的建筑公司就有80多家。

    这期间康老有了他独特的创意。怎么样才能不使自己企业的人员外流,怎么才能固定住这个队伍。他觉得国家企业只给工人几十块钱的工资,就能让他们死心塌地的将青春都贡献了,不就是因为国企有退休养老金吗?国企有,我也让我的工人老了也能退休,孩子们也能接班。于是他给自己的工人制订了农民合同制缴纳养老保险基金的管理办法,从工人的工资里扣除五块钱,公司再给每个工人补五块钱,然后把这些钱给他们存起来,等到六十岁之后给他们发养老金。当时一些工人不理解,干吗还要扣我们的钱,谁知道以后怎么办呢?后来他找到县里一家财产保险所(当时县劳动局还没有这一机构),把这些工人交的养老保险基金建个账户存放到那里,以后按退休年龄再发给他们。当时国家还没民营企业给职工交养老金的这一说法,更没有一家为职工交养老金的大中小企业,康老的做法一直都是有创意性的。

1984年他又有了一个大胆的尝试,他成立了乡镇企业党支部。当时他去县里组织部找张部长,把自己的说法告诉了他,张部长惊讶地说,你一个农民成立什么党支部啊。康殿英说,我是中国共产党党员,我们要有社会责任心,我们的公司也是为党为社会做事的公司。为了让工人感觉我这是个正规的公司,只要照章纳税,缴纳税收越多就是对国家贡献越大。企业发展的越大,就业人员越多,就是对社会的贡献越大。要发展有政治觉悟的人加入中国共产党,让他们认识到私营企业的工人同样是在为党、为国家为社会、为人民服务。后来张部长一听他说的有道理,就批准了他的请求。以后他每年都培养工人中的积极分子入党,并且按时开展党的组织活动,极大地增强了职工的向心力、凝聚力。

    1985年他又在自己的企业成立了工会组织,他要让自己的公司跟国家的政策统一起来。跟着党走,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这是他的做事做人的宗旨。

    为了做这些事情,康老保定北京两头跑,终于如愿以偿。他的建筑公司越发展越壮大,越来越有影响,成为河北80多家在北京的建筑公司唯一被评上建筑行业先进单位的企业。1988年他被建设部命名为全国集体建筑企业家。

    每走一步,康老都是这样充满着创造性的奇迹,他不甘于平庸,不甘于寂寞。尽管他从事的是一种企业,但他总是不忘自己的人生梦,时刻想着为自己的梦想做着铺垫。

    1997年,他创建了具有代表性的建筑杂志《保定建筑》,当时保定市没有有关建筑、建设的杂志。康老觉得这是个空白,一个具有庞大建设队伍的保定,应该有一本杂志。后来建委接管,也是康老出资金,每年两万多块钱的印刷费用。这本杂志成为官方杂志之后,也成为保定唯一的一本市级权威性论坛杂志。凡在此刊物上发表的专业论文,在职称评审时评审部门都认,但是康老没有得到过政府的一份福利,但是他没有怨言,没有不满的情绪。因为康老喜欢文化,所以他愿意做与文化有关的事情,对社会有用的事情。

    他清楚地记得,1963年,他结婚的时候,花了一块钱,买了两张地图,一张中国地图,一张世界地图,两遍分别写了胸怀祖国和放眼世界的对联。在别人结婚的时候都是买两张喜庆的年画或者几张胖娃娃画,而他心里装的是祖国、是世界,这寓意是他的内心装的是一种文化,一种与众不同的东西。

因为他做出了与众不同的贡献,成为保定的风云人物。1992年满城28个乡镇企业,他因政绩突出,是市政府指定唯一按国家千分之零点五政策办理了农转非,从此吃上了皇粮。

 

    圆梦

    弹指一挥间,康老在建筑行业一干就是几十年,兢兢业业,攻克了道道难关,创造了步步奇迹。直到2004年,他60周岁的季节,终于退休了。然而不理想的是,退休金才两千块钱,一个高级工程师,一个国家的九级干部,这怎么可能啊。当康老了解情况之后才知道,他是工人身份。当时转正的时候有一张干部身份表没让他填上,致使干部身份不被认可,成了工人身份。很多人都让康老去找找有关部门,他不去。他说,我不在乎这些东西,名利对我来说真的就像过眼云烟。

    康老他就是这样做事做人的,光明磊落,不计得失名利。在北京、在河北省从事建筑行业这么久,无论大小,没有惹过一起官司,他说不做违法的事是他的最低底线。他的企业从不向国家贷款,不吃探头粮,没给国家增加任何负担,不欠任何人一分钱,所以他觉得很坦然。自从80年代刚兴手机的时候办的手机卡,三十年没有换过手机号,不管是陌生号还是熟悉号,谁打电话他都接,并且一天24小时开机。

    康老很节俭,从来不乱花钱,也不随便请人吃饭,也不随便赴宴。他把业余的时间都留给自己的爱好。

    在别人看来,他功高名就,年轻时风云叱咤,老了可以坐享其成,好好享受晚年生活。但是喜爱文化,热爱传统文化的康老,也许因为生不逢时,命运不佳,也许因为为了生计、迫不得已成为一个企业家,但是他的人生追求始终没有放弃。

    为了圆自己的梦想,他对文化的追求始终穷追不舍,白天没时间,应酬事务,他利用业余时间坚持他的书法创作,每天早中晚是他最有利的时间。几十年如一日,从来都没有过午休,尽管2000年他做过嗓子手术也不例外。在他艺术的生涯中,他付出了多少个属于自己的休息时间。创造了多少幅艺术佳作,已经无法统计。

    60岁退休之后,他专心从事他的书法专业,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他始终有着他创新的思路。看到中国人对自己的传统文化日渐淡漠,康老的民族气节促使他不得不行动起来。2005年他成立了“保定市文人书画院”,“中华文人艺术家协会”,注册了“中华文人网”商标。紧接着2006年举行了中华文人首届书画大赛。来自全国各地和世界几个国家的6000多份作品,填补了保定的历史空白。有人看着这么多的外国作品,问康老,康老你去过几个国家?康老诙谐地说,我去过安国(属河北省保定市,又称祁州,为中国中药都之首,有“草到祁州方成药,药经安国始生香”的说法)。

    一发不可收拾,2007年康老又搞了一次以“儒释道文化与和谐社会”为主题的第二届全国书画大赛2008年、2009年、2010年又分别搞了首建祖冲之碑廊、定州文博园碑和唐尧帝碑林全国性的书画大赛,并结成集子出版。

    2011年,康老成立了“保定国学学会”,他书写了发起了“新中国保定文化名人志”、“新中国保定之宝”、“国学新篇”新编千字文征集。《保定国学》期刊等对康老来说才是真正意义上对文化艺术的追求和尝试。2013年创新研制的文房珍宝中的墨净(笔洗)改变了几千年来传统笔洗废水倒不尽的积弊,获国家专利,荣获第十届中国科学家论坛科技创新最佳发明成果奖;文化创意“现代书画作品市场规范管理意见”并获优秀论文一等奖。2014年组织举办了“中国保定2014首届中韩文化论坛”取得了圆满成功,架起了中韩文化交流的新桥梁。其领导的保定国学学会2014年被省民政厅评委河北省五A级社团组织,其本人被评为“保定好人”,被选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

    他还举行了“保定少年书法新星海选”。看着这些孩子的书法,他很欣慰。他自己出钱搞这些活动,发给孩子们纪念品、奖章印刷出版集子。他之所以这样做是为了把中国的传统文化传承下去。让这些孩子们不能忘记、不能丢失中国的传统文化艺术。有人称他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守卫者,我觉得他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守卫者,还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者,当代文化发展的开拓者。

    国学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但是随着国家经济的连年跃升,国学文化却在逐渐式微。为生计也好,为面子也罢,总感觉现在大多数人注重的是名利,以至于道德滑坡、诚信缺少。康老说悲哀呀,现在有人说我是在弘扬国学文化,我认为我是在守护国学文化。他注册的中华文人网网站,有人出资80万元想购买,被他婉拒,他告诉我们他在将来计划用此网站传播国学文化。他虽然不是政府哪个部门的负责人,也没有人要求他干什么,但是他为国学文化的传播不遗余力地探索奋斗,这也许就是他的社会担当吧。

    最近康老又出版了《保定县市书法四卷》、《保定游记》、《今诗三百首》、《国学名篇帖学字典》等巨著。那一幅幅娟秀俊美的艺术画卷,让人无不感慨。康老每做一项事情都是公益性的,他要通过自己的行为唤醒中国人沉睡的思维,召唤起未来人的觉醒。这种心境是一般人难以企及。

    其实他有很多机会可以改写自己的人生,但是他都放弃了,他仍是执着地按照自己的梦想去做;他又无数次可以轻易取得更多的财富,但他憎恶不劳而获,他靠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合理、合法取得,这样踏实;他在所从事的工作中都是要求第一,又有数不清的创新,他当之无愧地应该成为时代领潮人;了解他的人有许多人不一定认识他,但是都说他有上善之水的美德,海纳百川的胸襟;虽已年届古稀,但由于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使然,他仍雄心不减,要为国学文化的传承发展再立新功。 

    在访谈结束的时候,他让我们看了他的书法巨幅长卷,《黄帝千字文》、《老子千字文》、《孔子千字文》、《祖冲之千字文》、《关汉卿千字文》、《毛泽东千字文》等十几篇巨幅大作。作品长5米、宽1.5米,每一幅都是一个通宵的时间完成。

最后,他说给我们每人写一幅字,自己想好题目。他悬笔书写的楷书,竟然用行草的手法,书写起来行云流水,着墨均匀,一气呵成,书写后的笔画没有余墨,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康老一生的所作所为,充分体现了他儒释道的人生哲学。他不仅道家的思维,儒家的作为,还有佛家的心态。也许康老他自己不觉得,但是他的作为已经体现出来了。

康老信心十足,依然给自己规划了未来的蓝图,他说出版了这些文集,他要学电脑,要出去走走,看看祖国的山川河流。他工作了一辈子,忙了一辈子,还没出去旅游过。他宽大的胸怀,始终装的是祖国,爱的是祖国。

    (作者韩艳辉系山东莘县籍女作家,康显荣系总会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