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联系我们

康氏文化研究会

地址:河南省南阳市长江路779号
电话:0377-63117878
邮箱:kswhyjh@126.com
QQ: 2404165663   1465588485 

当前位置:首页 > 康氏要闻

第三季度文化苑工程进展加速 献堂会长特邀电视台记者摄录施工细节

浏览: 次 日期:2022-10-14

进入七月以来,在献堂会长的合理调度和亲临工地身体力行的感染激励下,古卫国康氏文化苑工程建设进度大大加快,可谓日新月异,整体工程面貌焕然一新。会长见工程进度加快,诸多施工细节被时间淹没,见证建设者一招一式的精湛工艺和精益求精的匠心追求的精彩瞬间,也都熔铸进了拔地而起的雄伟建筑物中,只能成为观赏者睹物感怀的想象画面,出于对建设者辛勤劳动的尊重,更出于建筑就是文化的浓重情怀,决定请南阳电视台资深记者魏刚主任、李曼副主任前来文化苑工地,精心摄录施工过程的具体细节,制作反映文化苑建设全程的专题纪录片,阐释文化苑建筑的诗意和韵律,解读其中凝聚的建设者的奋斗足迹、执着精神和文化追求,以表达对文化苑建筑生命的敬畏!受会长所托,我陪同电视台二位记者一起前往。

2022年9月14日早7:00,魏刚主任亲自驾车,我们三人从南阳恒康汽车销售公司出发。两位记者与献堂会长交往已久,他们先后帮助康氏文化研究会摄制了《华夏康氏》《康氏祠堂》和《致敬康家抗战老兵》等多部文献纪录片,其敬业精神和精湛艺术深得会长认可,也赢得康姓人的广泛称赞。古卫国康氏文化苑的奠基仪式、开工大典,也由他们携手摄录,每到工程进展的关键节点,他们也都及时赶赴现场采录宝贵资料。现在,文化苑施工进入挑脊、苫瓦、彩绘等需要精雕细刻,彰显工艺水平的阶段,个中的艺术内涵和技术要求都比以前更高,成为能否制作出高水平的文化苑建设专题精品的关键。因此,两位记者对此行非常重视。途中,我们围绕此行的目的交流。李曼告诉我,昨天两人依据制作技术要求,一起梳理了此行要扑捉摄录的细节条目,有动、有静、有实、有虚,远近结合,长短搭配,多样镜头并用,力争把最能体现建设者匠心运作和创造精神的工艺细节和瞬间动作记录下来,成为记录文化苑建设进程中最吸引人、感动人的鲜活片段。魏主任说道:“献堂会长长期以来对康氏文化研究的孜孜不倦和为建设古卫国康氏文化苑所做的慷慨无私奉献,的的确确让我们敬佩,而他兢兢业业的做事态度和精益求精的质量要求,也为我们树立了榜样。所以,我们接受他交给的任务,也着实不敢稍有懈怠,必须着眼细节、追求极致、打造精品。”我深知,凡成功的合作,都以双方的相互理解、信任、支持为基础,献堂会长把研究会要作的所有影像资料交给他们,一定能收获大家满意的成果。

11:30,车子驶出淇县高速路口,会长打来电话,告知就餐的地方,相约在饭店相聚。12点,我们赶到饭店,会长带着一直坚守在文化苑工地的福建宗亲康民军在此等候,因为他在工地上兼职较多,负责福建德成宗亲认建项目的质量监督,管对外联络沟通,还承担工地通讯员重任、建“康苑工地”群及时向族人报道工程进展情况,摄影、航拍、写作,样样都行!得知两位电视台记者前来,他更是谦虚地表示,要借机“拜师”学习专业技术,与魏主任热情握手入座后,就迫不及待地围绕摄影问这问那……

用过午餐,会长带我们到“天天如家”安排入住,稍事休息,三点整就赶到了工地上。是日,适逢台风“梅花”登陆过境,工地上风力明显加大,无人机不便操控,魏刚便肩扛摄像机、手提三角架,准备架起摄像机,推拉摇移,多角度多样取景。民军见状,赶忙上去接过三脚架,紧随“老师”,一起走进苑区。彰德门正进行彩绘施工,脚手架上两位工人在细心地为斗拱刷桐油,淡淡清香,沁人肺腑。魏主任举起摄像机,对着全神贯注的刷油工人取景,平面推抹,遇缝搡填,一招一式,尽入画面。献堂会长做旁白解说,刷生桐油是彩绘第一道工序,刷子一定要蘸足油,反复刷,力争木头浸透,这样既可防腐,更利着色。他还告诫工人,不要图省油,一定刷到位!彰德门正门口,来自晋中的彩绘高手巨师傅正站在脚手架上一笔一划专心致志地在门头上方绘图,会长叫他侧一下身子,亮出手中绘图工具,露出已经绘成的图案,给摄像留下合适的空间和视角。魏主任摄录时,特意让巨师傅介绍了工艺流程,他是先在纸上绘出草图,把草图拓到墙、柱上,然后用特制工具依图描画、涂彩,步步细心精巧。彰德门北侧的办公用房,湖北胡师傅带领的彩绘班组已在此做出了一片彩绘样板,魏主任一边摄录,一边称赞蓝绿黄色彩搭配协调、椽头康氏图腾设计巧妙。会长介绍,彩绘统一采用传统龙草图案,描金以辅,这符合文化苑的建筑规制。然后,指着一个个椽头,不无遗憾地说:“你们仔细看,绘上康氏图腾有了色彩后,原本长方形面的椽头,就显出左偏右斜的不规整面目了!这是木工作业不严谨,钉椽子时太马虎,没校正好就落锤了。现在咋办?哎……”是啊,这么大的工程,每一个细节都马虎不得,会长“力争不留遗憾”的质量追求多么重要!匠心独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他对彩绘的各个工序都提出具体明确的要求,工人的细心规范操作就是明证。

走出彰德门,魏主任在平整处架起摄像机,镜头对着苫瓦已毕的和集堂屋顶仰拍取景。墨绿色的房坡上,几位工人正分工一垄一垄清扫灰渣、压实平整、查缝填隙,一举一动,都拉入镜头,我们在显示屏上看得清清楚楚。调换角度,戗脊入镜,细节清晰。会长解说,戗脊上的小兽可有来头,各个有名,寓意吉祥,立于最前端的是仙人骑凤,后边依次为龙、凤、狮子、天马、海马,皆栩栩如生,活灵活现,给人以无限遐想。镜头再左转,对准南侧的康氏名人馆。名人馆苫瓦即将结束,当时正进行前坡西侧边脊施工,拉入镜头的施工画面清晰可见,但为了留存与工人对话的录音,魏主任从支架上取下摄像机,跟着会长一起登上脚手架,与工人面对面做特写摄像。高处风声呼呼,脚下的木板、铁皮咯咯有声,推运材料的翻斗车吱吱作响,合奏的交响曲成了会长与工人对话背景的美妙音乐,合成了名人馆施工尾声的珍贵记忆。

走进木工车间,两位木工正操作电锯解椽子,你推我拉,规整的椽杆成型。另一边,李世双师傅正与两位木工一起忙碌,他介绍,这是为加工桃尖梁备料,一根圆木,按尺寸一截为二,正好符合桃尖梁的长度。摄录下这一场面,走出车间外,木工张师傅正专注地双手紧握电钻在一根圆木上钻孔,魏主任把镜头对好,请师傅介绍他的作业项目。他停下工作,右手抹了一把脸上的汗水,指着地上一堆圆木对我们讲:“这是给卫君堂准备的屋檩,吊装上去后还需要稳定固牢,我就是先在檩上按测定位置钻好穿丝孔,等吊上去了对孔穿丝,与柱梁紧连,浑然一体。”向张师傅告辞,移步登高,我们直接来到第三进院,在卫君堂身后拍摄其繁忙场景。上面的桃尖梁全部调装入位,仰望上去,错落有致,层次分明,一条条钢筋穿丝挺拔林立,亟待上檩与其拥抱嵌合。镜头拉近,清晰可见工人们或逐一检查、稳固桃尖梁,或细心校正条条穿丝,为下一步吊装屋檩做准备。转过身,面对木作早已完工的思源堂,献堂会长介绍,下一步泥工就开始屋面施工,布八砖,打灰背,挑脊,苫瓦,估计十月底就能完成。思源堂前的月台上正安装大理石栏杆,尖利的切石打磨声唤我们近前摄录。踏着砖砌的台阶,我们走上月台高处,来自河北曲阳石材加工厂的高师傅,正双手紧握电动角磨机打磨花岗岩栏杆的面、槽、角,见会长一行上来,关停了机器,笑迎大家问好。会长向他摆了摆手说:“不要停机,继续操作!让电视台记者给你留下永久的记忆。”李曼也走前去,向高师傅提问,请他介绍了大理石的产地、加工工艺等,然后重新开机,角磨机又在石栏杆上嘶鸣起来,石末飞溅,星火闪闪,安装月台栏杆的施工细节汇入了描绘文化苑建设进程的巨幅画卷之中。围绕思源堂周边,地上整齐堆放着各种成捆的瓦,魏主任也顺势扫描记录,可以让人们从比较中感知建设进程中日积月累的动态变化和建设者酷暑严寒下的艰辛付出。民军跟随魏主任看了多个场景的镜头处理,深受启发,直呼自己大长见识!

再往上走,大家来到康叔祠前。三位工人正在屋顶上安装避雷及灯光设施,康叔祠上层苫瓦,会长参与全过程,他预测一垄苫瓦115—117片的精准眼力,让同行师傅们叹服,将近一个月时间,和工人们在此摸爬滚打、挑脊苫瓦,烈日下洒下多少汗水心里也甜,虔诚的敬祖之意和着汗水凝铸于始祖宗祠,千古流传,善莫大焉!站在巍峨高耸的康叔祠前,看房坡墨绿如洗,碧波粼粼,镜头中可见上面的工人沿脊顺檐,一柱一线,焊接相连,细心操作,一丝不苟。会长对我们讲,苫瓦的要点是“上要密、中间稠、下要稀、把好辙”,自己多年的实践经验,这次在文化苑又派上用场了!等康叔祠上面的避雷和灯光设施安装完成后,就把上层的脚手架拆掉,开始做下层的屋面,并着手内塑神像,力争年底完成。取过康叔祠的远景,我们再走近点,会长指着围绕康叔祠基础砌起的须弥座介绍,须弥座选用的是南阳蒲山青石,雕刻莲花图样,象征吉祥纯洁。魏主任举起摄像机,也将尚处施工进程的须弥座摄录保存。

移步换景,景不胜收。大家绕到康叔祠后,已是六点多了,夕阳余晖将退,立此东眺,县城已见灯光闪烁,工地上的建筑物也渐显朦胧。会长对两位记者说:“今天的拍摄就结束吧,吃晚饭时再议一议,需要补充什么,明天继续。”下了山,会长又叫上工地的两位技术负责人时工和李工,大家共进晚餐。席间,魏主任向会长建议,应该选一位长期奋战在文化苑工地上的康姓人做代表,以他的亲身经历在现场介绍工程进展情况和自己的切身体会。此时,正好民军的手机响了,是远在厦门的妻子谢秀珊的视频电话。她先是两句温存的问候,接着就问文化苑的工程进度,对丈夫的真诚理解和支持,让在场的人个个赞扬!闻此,会长道:“我给弟妹说两句!”伸手接过民军的手机,热情交流:“弟妹好!你真是康家的好媳妇呀!深明大义,胸怀宽广,你对民军的理解、对建设古卫国康氏文化苑的支持、对繁重家务的担当,让我甚为感动,在此向你表示真诚感谢呀!”“应该做的,都是自家的事嘛!民军比不上您的贡献啊,我更应该感谢您呀!”话语中尽显贤媳淑女的知书达礼。遇此一幕,会长当即回应魏主任:“多好的采访对象呀,明天就让民军站彰德门前,讲一讲他从2019年8月21日德成认建的项目开工,迄今三年多的酸甜苦辣,说一说全家人的大力支持,一定很感人的。你还不知道呢,民军八十多岁的老母亲千里迢迢来到工地,每天给儿子做饭,让他有更多时间忙工地的事。有好几次,我去看望她,老人家执意留我吃饭。可以说,民军全家,人人都在尽力为文化苑建设做贡献!”这一介绍,魏主任和李曼异口同声表示:“就这样定了,明天上午工地现场采访民军,很典型啊!”大家的赞赏,让民军不好意思了,谦虚道:“其实,我为康氏文化苑出这点力,已经得到善报,列祖列宗恩德绵泽,助我得了心想的胖孙子!当时,我虽身在文化苑工地,没能听到孙子的第一声啼哭,但心中难抑的激动和喜悦,和全家人是一样的,有喜添新丁的共同感慨:积善积德就是积福!”魏主任接过话题:“说得好!这就应了那句古语,‘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呀!请大家共同举杯,为民军送上迟到的祝贺。”晚餐的气氛热烈起来……

15日上午八点,我们就抵达工地。魏刚主任选好位置,架起摄像机,民军站立彰德门前,迎着朝阳,面对镜头,深有感触地讲述他三年多来奔走在文化苑工地的日日夜夜、点点滴滴……9:40,采访结束,录入这位福建康姓人诸多不为人知的故事,不仅让康氏宗亲直观生动地了解民军的一腔敬祖诚意,也更有助于大家了解德成深厚的家族情怀、无私的奉献精神和诚信践诺的慷慨担当!

10:00,我们三人与会长等告辞,驱车返程。因为,魏刚主任下午三点还有别的任务。

    (作者:康毓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