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级保护文物———巫山县大溪乡“康茂才石碑”将于7月底左右搬进“新家”,结束长达数百年的风吹日晒。这是记者近日从大溪乡政府获得的消息。
这块曾在瞿塘峡口贮立了数百年的石碑到底为何人所立?当时,在大溪这个百年古镇究竟发生了怎样的故事?2013年7月12日,记者来到大溪乡,通过走访和查阅资料,试图揭开“康茂才石碑”的神秘面纱。
伫立峡口的“神秘石碑”
大溪乡位于长江三峡的瞿塘峡口,距县城26公里。史料记载,当时,大溪是川鄂边界重要的商贸聚散地,从大溪始发的骡马道直通湖北恩施,昌盛时期,南来北往的骡马川流不息,餐馆客钱青楼酒肆鳞次栉比,入夜时分,明角灯齐放,与江中渔火连成一片。
2002年,三峡工程二期蓄水后,大溪古镇带着往日的繁荣悄然沉入江底。曾伫立在古镇长江北岸瞿塘峡口堰子崖上、书有“皇明康茂才进兵处”等字样的一块石碑也被移至大溪文化广场,并被列为市级保护文物。
祖祖辈辈居住在大溪古镇的陈老汉告诉记者,小时候,他和伙伴们经常爬到石碑上,看着脚下的江面船来船往。“在我爷爷小时候就有了这个碑,估计最少也有几百年的历史。”70多岁的陈老汉说,至今,当地许多人也不知道石碑的来历。
原为明初大将“功德碑”
据《巫山县志》载:“康茂才(1313-1370),明初大将。湖广蕲州(今湖北省蕲春县狮子镇康冲村)人,字寿卿,官至大将军。元末以都元帅降朱元璋,授秦淮翼水军元帅。后为都水营田使,洪武初领兵征明升,被流矢中伤,卒,追封蕲国公。葬于金沙滩,即今之大溪口也,碑石现存。”
记者在大溪乡文化广场看到,“康茂才石碑”呈青黛色,高2米,宽1.55米,厚0.6米,虽历经风雨侵蚀,碑中央所刻“皇明康茂才进兵处”8个楷书大字仍清晰可辨认,碑缘有“大溪口”字样,字径约20×30厘米。据史料记载,康茂才生前不但善战,在江南还颇有治民、治水之才,颇受百姓崇奉。他死后,当地百姓立碑以纪念其功德。
“‘康茂才石碑’对研究厚重而悠久的大溪文化极具价值。”记者从在大溪乡采访时,该乡党委书记何亨晔告诉记者,今年年初,大溪乡启动“文化长廊”工程建设,预计7月底完成。届时,包括“康茂才石碑”在内的一批文物将搬进“新家”,结束长达数百年的风吹日晒。(康高邵 辑自三峡网,文中据《巫山县志》说康茂才葬于巫山,为一种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