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现存的家谱,系清乾隆五十一年丙午科第二十一名举人士吉祖人撰写的《康氏族谱》,属贵州威宁、云南昭通、鲁甸、巧家康益俸(一凤)支系的族谱。该谱序文文字艰涩,且有叙述过略不便确认或翻印脱落之处,后人读之不能理解,故有族人建议将序文翻译成白话文,以便理解和考证。现将译文及对序文的几个疑难之处的考据意见略述于后,这个工作也算是对中华康氏文化的一个探究,仅供参考。
现将《康氏谱族集略序》原文附录于此,以便与译文对照考证。
一、康氏族谱集略序:
吉生三年先祖负吉就馆授书十六年为府学诸生先祖召吉前而告之曰尔今者身列庠序矣亦知吾家世所由来乎吾家山东济南人氏也始祖公讳举明隆庆中为贵洲乌撒衛指挥创业于城南康家海卒于官诰授怀远将军既学山以下凡数世始及承宗承宗生有成有成为本洲团练把总有成生先伯父一(益)麟一鸣及先考一凤先考读书家贫不能卒业雍正八年滇中乌蒙夷叛既平置昭通府乾隆二年自威迁鲁诸兄相继来始迎先考先妣榇合葬于此呜呼吾家自入黔以来世鲜达人也兼族谱放失宗支莫辨先人有知能勿怆然隐恨哉其详吾不知也吾祖告尔者吾所受于前人之大略也尔谨志之越三年辛卯先祖墓在威吉六年丙午举于乡因至威祭扫祖墓始得从众诸父老后指识一一捐资下邱陵一一瞻拜焉吉每念先祖之言悲痛流涕不早为书而藏之后之人虽欲闻吾先祖如是云云亦无从也吉用是兢兢戒谨恐惧失坠扫室焚香昭告吾祖吾宗之灵实式凭之凡吉所为谨继吾先祖之遗意而存其序也其大略云尔非敢即以为族谱也后有更别者从而光大之是所厚望之也者夫
时
乾隆五十三年岁次戊申孟秋月中浣昭通府学廪生中式云南丙午科第二十一名举人
云孙士吉谨撰
二、《康氏族谱集略序》译文
我(士吉)出生三岁,先祖背着我到学馆读书。我长到十六岁,成为府学的一名学生。先祖召唤我上前就告诉我说:“你现在已经进入学校了,也知道我们家世的来历吗?我们家是山东济南人氏。始祖公名讳康举,明代隆庆年间担任贵州乌撒卫(今威宁)指挥使。在城南康家海子创下基业,在官署任职期间逝世,朝廷授予怀远将军的谥号。怀远将军到学山以后,学山以下总共几代才到承宗这一代。承宗生有成,有成曾担任本州(乌撒卫)团练把总。有成生先伯父一(益)麟、一鸣和先父一凤。先父读书因家贫不能完成学业。雍正八年滇中乌蒙(今云南昭通)一带发生夷民叛乱,平息以后,设置昭通府。乾隆二年(1737),我们家从威宁迁移到云南鲁甸,其他兄弟也相继而来。后来才把先父先母(一凤祖及夫人赵氏)的棺木及碑石从威宁搬运来合葬在这里。唉!我们家自从进入贵州以来,世代很少有显达的人啊,再加上族谱流失,宗室支系不能分辨清楚,倘若先逝祖人知道这种情形,能不悲伤地在心里留下遗憾吗?这宗室支系的详情我也不知道呀,我们祖先想告诉你们的,也就是我在祖先面前所了解的大致粗略的情况。你要慎重地记住并记载下来。”过了三年,这年辛卯月,先祖陵墓仍在威宁。我在六年后丙午科(乾隆五十一年,公元1786年)乡试中举。于是,就到威宁祭扫祖墓,才得以找到许多亲堂父辈老人,以后给我指认(祖墓),并一一捐钱,到祖先陵墓前一一瞻仰祭拜。我每当想起先祖的话,悲痛得流下了眼泪。若不尽早写出谱书并保存下来,后代的人即使想知道我先祖象这样对我说的,也无从考据了。因此我小心谨慎地告诫自己,并担心害怕记述失误或有遗漏,于是打扫室内焚香祷告我祖先宗亲的魂灵,实在是有本来情形作为凭据的。这些就是我所考察记述下来的,恭敬地继承我先祖的遗志,并保存下来,这序仅是大致情况,不敢就把它当作族谱,倘若后世有更改另自作谱的人,就在此基础上光大它吧,这也是我寄予的殷勤厚挚的希望啊!
作序时间,乾隆五十三年岁在戊申孟秋月中旬,昭通府学廪生中试云南丙午科第二十一名举人,第七代孙康士吉谨撰。
三、对序文中几处疑难问题的探源考据意见
1、据序文中载:“先祖召吉前而告之曰”句考证,“先祖”者,当是作序者士吉的祖辈,即人字辈(庄、寅、英、元、俊)其中一人或几人。 “先”,古汉语中对已故逝者的惯称,为敬辞。如“先祖”,即为已故逝的祖父;“先考先妣”,为已故逝的父亲和母亲,序中的“先伯父”亦指已故逝的伯父(即指一麟,一鸣)。
2、序中从“尔今者身列庠序矣”一句以下至“尔谨志之”,当是人字辈的先祖对士吉祖人告嘱的话,亦是要告诫其孙士吉要记住祖籍始由并修族谱。由是可知,序中所说“有成生先伯父一麟一鸣及先考一凤”,这里称“先伯父”和“先考”的人,是以儿辈的身份来说的,可考证是人字辈(庄、寅、英、元、俊)其中的一人或几人,即是告诫士吉祖人的那个或几个先祖。
3、据上两点可推知,“自威迁鲁”者,“诸兄相继而来”者,“始迎先考先妣榇合葬于此”者,均指人字辈之庄、寅、英、元、俊五弟兄,因他们是益凤先祖之子。
4、据序文中“既学山以下凡数世始及承宗”之说考证,其意为“以后到了学山以下总共有几代才到承宗这一辈”,可推知“学”字辈与“承”字辈之间断了数代,“学”“承”之间并非上下辈沿袭的关系,而谱书上所列宗派为“学承有益人文”,把“学”“承”连接成上下辈,就是从怀远将军到学山中间也是历经了数代,族谱所载的康岳、康庠等,究竟是怀远将军之下属于哪一辈,谱书上也没有记载,不知何由我族谱的宗派从“学字”辈(学山)排起,而把怀远将军等先祖排斥在宗派字辈之外,这些士吉祖人并未详稽坐实。而现在族内有人也认为承宗乃是学山所生,这更是不明察序文就讹传之谬。据我们到威宁考察现存墓碑文字,威宁有“起、国、必、仕、学、朝、金”等字辈,但无确凿证据可列入“学”“承”之间,虽有“学”、“仕”、“金”字,但从我支系的谱书上看也排列不符而篡代,故也不能臆断其列。
5、序文中“吾家山东济南人氏也。始祖公讳举,明隆庆中为贵州乌撒衛指挥。创业于城南康家海,卒于官,诰授怀远将军。”据这一说,我祖籍山东济南,谱书序文前也有“祖籍山东济南府历城县小地名白马庙柳树巷刁家井,后迁贵州威宁县康家海”的记载,这一点应深信无疑。但这里叙述得过粗略,这里仅交代了始由,至于支系状况和迁徙情况却没有记述,这就有一系列的问题值得思考与考证。①怀远将军来到贵州威宁任指挥使,是携带亲支家族来,或是也有旁系?怀远将军的父辈名讳是什么?也随迁居威没有?②怀远将军以上的祖辈迁徙情况如何?③怀远将军来到威宁之前,是从朝廷外调,还是从其他地方来,或是从山东来,或是南京(应天府)来?这些疑问仅依赖序文记载,是无从可考的,待考查可靠资料予以佐实。
6、士吉祖人所撰宗派四十八字,系我支系族人后裔之沿袭,其他支系族谱有许多字也相同,如“学、金、如、德、远、绍”等字,贵州支系也有。宗派字辈仅说明各支系的沿袭渊源,不能因字辈不合或排列有异就误及亲疏。我赞同直系与旁系之分,摈弃亲疏与厚薄之说。凡我康姓族人天下一家,同属康叔之源,同根同脉。由于迁徙地及发展历史不同,各支系都产生了不同的族谱宗派,记载着各自不同的衍源发展历史,这是很正常的,它丝毫抹煞不了我康氏族人同是一家的亲情。恰好说明了我康氏族人源流之长,分布之广,支系之多,彰显着康氏家族根深叶茂、繁衍强盛,兴旺发达,宗室永昌。
以上诸条意见系个人考察之说,仅为一家之言,若有族人能找到可信而翔实的资料稽考坐实,实为万幸,宜当致谢!
(作者单位:云南省鲁甸县第一中学 此文作2011年11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