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联系我们

康氏文化研究会

地址:河南省南阳市长江路779号
电话:0377-63117878
邮箱:kswhyjh@126.com
QQ: 2404165663   1465588485 

当前位置:首页 > 康氏要闻

由祠堂文化所想到的

浏览: 次 日期:2013-06-01

 

乘车从泰和县城出发,西行22公里,就到了江西省历史文化名村——爵誉村。一过岭下坡,车子进入爵誉境内,视野豁然开朗,呈现在眼前的,左边,是一望无垠的稻田;右边,几十棵高大的古樟散布在村前村后。远远眺去,二十多座风格各异的宗祠(含其他姓氏的)掩映在绿树丛中,巍峨的康氏总祠孝德堂尤为吸引人们的眼球。 一个家族最具有凝聚力的是祠堂。祠堂是奉祀祖先举行祭事重要活动的场所。政治局常委刘云山近期曾说到“国家博物馆就是中华文化的祠堂和祖庙”。这里指出了祠堂的意涵和祠堂文化的价值,值得我们去探讨。 历史发展到今天,祠堂的实用性似乎更大了,比如每年春节团拜、学子金榜题名、男儿娶媳妇等一些庆贺活动都在祠堂内举行。因此,有人说:“祠堂是维系一个家族的精神纽带”。的确,无论你处在天涯海角或是漂泊在海外异国,若要寻找根源,必须步入祠堂;每当你要寻找弥足珍贵的家族历史文化,同样需要步入祠堂。爵誉康氏那些历经人世沧桑有着数百年甚至上千年的祠堂,仿佛一个个历史老人,正在向人们倾诉着他们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楹联是中国独有的一种文学形式,它具有雅俗共赏、应用广泛的特点。楹,是厅堂前部的柱子,悬挂在左右两边楹柱上的对联,又称楹联。每座祠堂都离不开楹联。比如爵誉康氏总祠孝德堂悬挂了30多副楹联,20多块匾额。这些瑰宝是祠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漫步祠堂内,凝视着鲜活而有韵味的众多楹联,不能不使自己整个身心都沉浸在家族宗法的氛围里。尽管楹联不语,以孝悌为中心的道德观念和其本身的文化内涵不能不使你心中腾起无限的敬意。 整个祠堂的联、匾句数、字数都没有一定的规定。有上下各两字的,如:出弟;入孝。有上下联各39个字的,如:肇基千百年,南唐宋元明清,耀武功,扬文德,帝命曰,都锡尔,爵锡尔,史谧驭富驭贵,克昌厥后;科第数十世,春秋诗书易礼,治经义,应廷诏,祖训曰,咨无负,君无负,亲无负,幼学作忠作孝,飏丽前休。下面一联叙述爵誉源流和祖辈功德的,整联也有52个字,如:发迹金陵,肇基西昌,家诗书而人乐,雍雍肃肃成兴仁兴让之教;名重青史,功溉南国,世衣冠而代文物,彬彬郁郁昭司户司马之风。比如:护国将军士第;抗疏学士名家。这联表明了先祖在历朝历代曾经有过的历史功绩。 这里只列举出几联与诸君共享。综观祠中所有的匾、联,它们无不蕴含着中国几千年的儒家思想,其核心即为忠恕。 前些年,从广东省工业大学党委副书记职位上退下来的康昆焕先生(爵誉生人),现年已是八十七岁老人。于公元2008年,应故乡父老乡亲的要求,曾为孝德堂撰写一联。现已悬挂在康氏孝德堂中进楹柱上。联为:孝悌为先,宗祧永昶英才辈出,爵冠螺溪风水好;德厚居上,祖述贤明伟业中兴,誉满泰邑鱼米乡。此联中嵌进了“孝德和爵誉”。一位离别家乡几十年的老人那种对家乡充满真挚感情,那种充满崇宗敬祖,启发后昆的美好愿望在联中真切地显现出来了。 康氏的历史有的被岁月带走了,有的被留了下来。留下来的一部分通过祠堂文化一代又一代积淀下来,由后人来传承。 祖先崇德尚善的人文精神给人以启迪,给人以奋发,给人以自豪! 爵誉康氏宗祠,始建起于宋朝靖康至绍兴年间(1126—1131),900多年来,除了总祠外,各房建有房祠,各支又建有支祠,房祠或支祠,它们的建筑风格迥然各异,绝不雷同地呈现出在世人面前。其结构布局和座落位置都体现了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独特的建筑艺术。这些古风犹存的建筑,见证了一段段历史的兴衰存亡,也体现了康氏祖辈的聪明才智。 自然,许多祖祠终因抵挡不住岁月风霜的消蚀。而今,有的只能见到残垣断壁,有的只剩下破砖瓦砾,有的早已荡然无存,不见原有的踪迹。废墟成为了史实,这些或许不值一文,或许是无价之宝,缘由这片废墟向我们折射出了丰富的历史内涵。 古话:“创业难,守业更难”。康氏祖辈留下丰富的遗产,无论谁都会认为是极为珍贵的财富。然而,摆在后人面前这么的遗产是否又成了一个个烫手的山芋?对于祖产的维修保护,见仁、见智,历来未能达成统一。向善的后代从未断层,即使有时还占少数,但最终还是占上风,成为主流意识。从孝德堂内一块块功德碑就可以窥见后人乐于奉献的赤子之心。那些至今完好无损的祠堂是不是由于后人的爱心而绵延下来的呢? 由此,我想到了历史与现实相接的问题。昨天是今天的历史,今天是明天的历史,历史仿佛一条割不断的“链”。由此,更让我想到了这样的一个现实:一个国家也好,一个家族也好,要兴旺发达,后人要接受文化、传递文化,更要创新文化。(作者联系电话:13807961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