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联系我们

康氏文化研究会

地址:河南省南阳市长江路779号
电话:0377-63117878
邮箱:kswhyjh@126.com
QQ: 2404165663   1465588485 

当前位置:首页 > 康氏要闻

先进分会——行唐分会南召年会工作总结

浏览: 次 日期:2013-05-10

发言稿

尊敬的中华康氏文化研究会各位领导、各位宗亲:

我是来自河北省行唐县康氏文化研究会的康朝辉,作为行唐康氏家族8800名族人的代表,出席中华康氏总会在南阳召开的工作会议,我感到十分荣幸!下面向大会和各位宗亲汇报去年的工作。

一、寻访宗亲,联系广大族人

我行唐康氏宗谱记载,本县内和县外部分村康姓同属一支康氏,本支康氏的始迁祖是元末迁居行唐县北桥村的康诚。但是,由于战乱特别是后来受极“左”思潮的影响,传统的族人联系和续谱活动被迫停止,本支族人迁徙、人数等基本情况更无人知晓。去年以来,我们分会积极响应总会的号召,把寻访族人作为全年工作的重点。经过研究,大家认为要搞清县内外本支康氏情况,必须走出去联系各村的康氏族人。于是,我和康玉山副会长等同志从去年春开始,骑车或乘车前往各村寻访。一年来,我们先后到本县的南贾素、解家庄、柳树沟、西杨庄、白市同、阳关、南龙岗、北龙岗和我市的灵寿县磁峪镇、陈庄镇、南营乡,以及保定市曲阳县石城等28个村庄调查走访,行程近700公里,寻访到族人7300人,再加上先前联系的外迁山西繁峙的康氏族人1500人。目前,已联系本支康氏约8800人。通过寻访,不仅查清了各村康氏的基本情况,而且增进了兄弟亲情,为二修行唐康氏宗谱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实地考察,搞清先祖祖籍

长期以来,行唐康氏与石家庄周边十余县、市的族人一样,也流行始迁祖的祖籍是山西洪洞县的说法,有关的考证文章前年发表在河北康氏博客上。为此,在陕西从事文物考古研究的康文煜族人和一些学者根据史料提出相反的观点,他们认为唐、宋时期真定府(现石家庄的正定)周边是康氏族人的居集区,现在石家庄周边的康氏包括行唐康氏的先祖不能排除是当地人的可能。那么,我们行唐康氏的始迁祖是从山西迁来,还是当地人是我们康氏文化研究的首要课题。为了获得证据支持,我们组成调查组,远赴新乐、平山、灵寿和正定开元寺等地考察当地的康氏与族谱史料,试图从中找到有价值的始迁祖祖籍信息。终于,在灵寿县西关村找到明天启元年(1621)的康氏族谱,族谱有关我始迁祖康诚(又名康友诚)与西关康氏始迁祖康友凉是同胞兄弟,元末康氏兄弟五人在灵寿县忽冻村居住,后迁居的记载是首次发现。为了慎重起见,我们分会两次召开由十余名族长参加的会议,经研究一致认为,西关康氏族谱比我县清光绪31年(1905)的记载早284年,始迁祖移民时间也比明初山西大移民要早30多年,应是十分可信的。从而,确立了我始迁祖的祖籍是灵寿忽冻村和元末从灵寿移居行唐的新观点。尤其始迁祖祖籍灵寿的认定,首次改写了世代流传的明初山西移民说,进一步印证了学者关于行唐康氏先祖是当地人的新观点,这是河北康氏文化研究史上的一大发现。

三、续修宗谱,传承康氏文化,

在寻访宗亲,联系广大族人的基础上,我们行唐分会同时抓了行唐康氏宗谱的二次续修工作。由于此次续谱距上次有108年,时间跨度大,“断代”多等原因,增加了修谱的难度。但是,我们分会全体同志有以实际行动传承康氏文化的决心,再加上广大族人的积极参与,新修康氏宗谱初稿去年底完成。为防止出错,我们又查考了县档案馆64年的人口普查和公安户籍资料,并对族谱中的个人信息进行了全面核对。现在,二修行唐县康氏宗谱,分东、西、南、北、中股五卷本编修即将完成,不久将于族人见面。

过去的一年,虽然我们做了一些应该做的工作,但与全国兄弟县、市分会比较仍有不少差距。我们决心,在中华康氏总会的领导下,奋发进取,扎实工作,联系更多的康氏族人,把我县的康氏文化研究工作做得更好!

 

                           行唐县康氏文化研究会

                              二〇一三年四月十六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