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四月,中华康氏文化研究会年度工作会议在南召举行,总会就《大统宗谱》的编写问题,曾向各位宗亲征求过意见和建议。又过了一年的时间,在研究会各位领导的关心指导下,在全国康氏宗亲的鼎力支持下,《大统宗谱》编纂工作取得了不小的进展。为了让各位宗亲对宗谱编纂进展情况有透彻了解,我们特作以下说明。同时,也把在编写过程中产生的一些想法和遇到的实际困难原原本本地告诉各位宗亲,一是期望取得共识,二是希望得到各位宗亲的帮助,聚全族之力,把这件大事做好。
一、加深了对编纂《中华康氏大统宗谱》的重要性、必要性的认识
自康叔受封康城、开国命氏,至今已有三千余年,且卫国最后一位国君君角失国时,并没有经历战争和杀戮,家族得以幸运地保存下来,为后代的繁衍生息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因此后代子孙人口繁盛,支裔特别多,分布的范围也特别广。但从目前掌握的材料看,除少数支系有较完备的谱牒外,大多数支系或谱牒失传、损毁,或原本就没有族谱,祖何名,居何里,徙何处,己由何来,皆懵然不知。甚者同族之人相对,不知用何称谓,更有视作路人者,大失尊祖、敬宗、敦亲、睦族之意。同时,因为研究会直接联系到的宗支还不是很多,也就无法得到这些宗支的宗谱。也有些宗支,自己有家谱,但出于某种顾虑或未知的原因,不愿意拿出来。由于以上原因,截止到2013年3月,中华康氏文化研究会收集到的宗谱,仅126家,312卷。这312卷家谱,和遍布海内的康氏支派相比,数量是很少的,所占比例是很低的。而中华康氏文化研究会成立之宗旨即是“寻根问祖,宗亲联谊。”《大统宗谱》的编纂,正是达此目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研究会期望取得的成果之一。启动《中华康氏大统宗谱》的编纂,更是海内外康氏宗亲所期望的。只有通过大量地收集康氏各宗支的宗谱,然后对收集到的宗谱进行分析、整理、比较、归纳、系联,才能搞清天下康氏的人脉分布、各支系之间的联系,编纂出一部内容丰富、资料翔实的《大统宗谱》。而《大统宗谱》的编纂成功,反过来也能为各地宗亲寻根探源、联族续谱提供依据,提供支持。收集到的族谱越多,联系到的支系越多,获得的信息越多,对各位宗亲寻根问祖的帮助就越大。研究会工作人员正是在对收集到的宗谱研究、分析、对比、归纳、系联中,才逐渐理清了天下康氏的几大支系分布情况,如以东平为郡望,繁衍于山东临沂、汶上、平邑、费县、郯城、泰安、日照、章丘、东平等县市以及河北、河南、甘肃、陕西部分县市的康氏族人,这支康氏中,康叔四十八孙康炳、四十九代孙康说、五十代孙康凯三代仕于南梁,且康凯因功拜本郡太守,子孙也累世簪缨,从而形成了在康氏家族史上有巨大影响的东平支系;以京兆为郡望,左派国辅公、右派国弼公同在泰和开基,子嗣遍布江西、四川、云南、贵州、福建、台湾、湖南、广东、广西、重庆等省市的泰和左辅右弼支系;发源于河南固始,后代遍布河南、河北、山西、陕西、福建、广东等省和港澳台地区的康政支系;后代广泛流布湖南、湖北、四川、广西、江西、重庆、贵州、云南、陕西等省的南八公支系;后代广泛流布于湖北、安徽、湖南、河南、陕西、河北等省的蕲春康茂才支系;唐代康氏还有两个重要的宗支迁闽,一是开元进士、宗正卿、右丞相康子元。二是肇迹于河南固始,唐代随王潮、王审知入闽的康氏,他们也以京兆为郡望,子孙遍及八闽大地,甚或多有徙居台湾和海外者。康氏还有一些大的宗支,不可一一概述。另有一些宗支,只能靠族中长者记忆,追溯家族若干代的情况,但将这些情况记述下来,一样是宝贵的资料。假若没有族中贤达积极提供族谱,提供材料,就很难把这些支系串联起来,寻根探源也就无从谈起,《中华康氏大统宗谱》的撰写也就成了无源之水。现在总会每收到一部家谱,都是海内外康氏宗亲寻根问祖的重要依据和参照物。我们还需要下更大的功夫去收集族谱。只要有足够的材料作支撑,我们有信心把《中华康氏大统宗谱》写成天下康氏的一部信史,为天下康氏宗亲的寻根问祖、联谱续谱提供更多的帮助。因此,中华康氏文化研究会的每一位工作人员,对收集到的每一部宗谱,都无比珍视。平时在和各地宗亲的交往中,对每位宗亲寄来的文章,发来的邮件,只要是涉及寻根的,或是涉及宗族字派或迁徙地的,即使是一鳞半爪,我们也视若拱璧,把它收集起来。
我们在编纂《大统宗谱》的过程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恰恰就是材料的缺乏。如中国经济最发达的浙、苏、沪地区,康氏人口众多的甘肃,我们都没有得到当地康氏的宗谱。况且,这样的例子还不仅仅是以上提到的几个省市。因此,我们吁请有更多的宗亲把家谱提供给总会,将掌握的信息通报总会,总会将建家谱馆,这样,收到的宗谱就有了更可靠的保存之处,宗亲们提供的信息也会得到及时的记载。随着宗谱系联范围的扩大,家族的历史会才会越来越清晰,寻根联谊的效果才会变得越来越明显,《大统宗谱》面世的时间才会越来越近。而《大统宗谱》的面世,不但会为各位宗亲寻根问祖提供方便,也会为天下每一位康氏宗亲带来荣耀。
二、一年来围绕《大统宗谱》编纂所做的工作
在天下千家百姓中,康氏是一个尊贵的家族。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它源自王家,得姓祖是大周文王的嫡子,因此,每一位康姓人头上都顶住一份家族的荣耀。其次,康氏得姓祖康叔创建的卫国,是历史上立国时间最长的诸侯,传44君历834年,国祚之长,是任何一个诸侯国都无法比拟的。另外,要研究康氏的家族史,必须研究西周、东周历史和卫国史,康氏是伴随西周的崛起而崛起的,是伴随卫国的发展而蕃衍播迁的,家族史和国史密不可分。康姓家族史的研究,与一般家族史的研究不尽相同,仅从遗存史料之丰富来看,我们要基本吃透它,就不是下一般的功夫可以做到的,但这种功夫又是非下不可的。近年来,我们一直在古代史书中辛勤追寻与康氏家族相关的内容,获得了很多资料,取得了不少的成果。如康氏是以谥为氏还是以封国为氏,中华康氏图腾的确切涵义,卫国44位国君的代数等问题都最终得以厘清。我们对原有的研究成果进行了补充和纠正,推出了《康氏得姓前列祖列宗世系图》及《康氏得姓前列祖列宗世系图说明》、《卫世家谱系图》及《卫世家谱系图说明》。《康氏得姓前列祖列宗世系图说明》回答了前人对《史记·周本纪》代数有误的质疑。《卫世家谱系图说明》说明了以往代数不明的四位国君祖孙父子传承关系,用确凿的事实证明了我们推出的《卫世家谱系图》的可靠性。这些成果对康氏族人正确认识康氏姓源都有一定意义。
康姓是一个有着辉煌家族史的姓氏,展示这些荣耀,有助于增强族人的自豪感和凝聚力。族人对家族光辉的历史,有的了解得多,有的了解得少,但无论了解多少,从来就没有人从理性的高度进行过系统的总结,例如,古代有哪些与康姓有直接关系的典籍,康姓人留下了那些艺文著述,康姓究竟有多少古代名人,等等,都需要我们一一回答。而要把相关的资料从古代典籍中梳理出来,耗费的功夫不是以时日计算的。以《左传》为例,它是一部编年体的史书,按年月记载诸侯国发生的大事,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时卫桓公在位;迄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年),时卫悼公在位,起迄共250余年。我们通读《左传》经文和古代注疏,把其中与卫国有关的部分勾稽出来并加以述评,做成了文档,它就相当于这250年间卫国的一部简明的编年史,可以从这些史料中观察到康氏家族这一阶段的发展过程。
前面已提到康氏家族的特殊性,确实,康氏家族与一般家族有很多不同的地方,既然这些特殊性是实际存在的,那么在书写家族史的时候,它就必须被反映出来,否则写出的家族史就不是康氏家族史了。例如与姓氏有关的青铜器,我们初涉康氏家族史研究这一领域时,并不知道有那么多与康氏家族有极重要关系的青铜器。后来,康侯簋及其铭文的发现,引起了我们极大的重视。随着研究的深入,我们从现存的各种资料上发现了数十件带有铭文的铜器,上面的铭文清晰地记载了康氏受封、得姓、康叔徙卫、康伯为殷八师统帅、康伯率殷八师征东夷等重要的历史事实。由于青铜器上的文字是无法篡改的,因此它的可靠性超越用其他任何材质保存下来的史料。这些史料,也引起了献堂会长的高度重视。今年,他到台湾参加族人举办的活动,特意到台北故宫寻找这方面的材料,发现《故宫西周金文录》、《赫赫西周》等书籍上有与康氏家族相关的铜器和铜器铭文图片,虽然一本书价值数千元,他也毫不犹豫地收入囊中。现在,我们已经完成了《西周金文中与康姓有关的记载》一文的初稿,共4万多字,收录了几十件铜器的图片、铭文,对这些铜器于康氏家族价值一一做了概括介绍,并对铭文进行了隶定(用现代汉字表述)、简要释读。
我们编谱者的理念是:写出一部有康氏家族自身特点的足以让康姓人自豪的《大统宗谱》。
三、《中华康氏大统宗谱》编纂主旨的进一步明确和内容构想的进一步清晰
编纂《中华康氏大统宗谱》是为了完成一部天下康氏家族三千年发展的家族史,增强族人的自豪感和凝聚力,为谱系中断的各个宗支联谱续谱提供切实的帮助,促进宗族团结和兴盛,为我们的国家和民族作出更大的贡献。我们在经过两年多的编纂实践后,感到工作的侧重点一步步清晰起来,也就是在编写过程中要突出四个重点方面:详述姓氏渊源,强调家族传统,显示家族荣耀,理清家族人脉。
从整体结构上看,《大统宗谱》应由康氏姓源和康氏族系两大部分构成,姓源一卷,族系若干卷。姓源卷即《中华康氏大统宗谱·姓源》,族系卷即《中华康氏大统宗谱·族系》。姓源卷的编纂,以“追本溯源,理清脉络”为基本思路,各位宗亲拿到的文件《中华康氏大统宗谱编纂进展情况说明》有姓源卷的详细目录,是我们要讨论的内容。其中,《康姓源流》、康氏图腾、《中华康氏图腾解读》说明康姓起源,《列祖列宗像赞》、《家规家训》、《风俗礼仪》、《节烈孝义》、《中华康氏之歌》强调家族传统,《与康姓有关的上古典籍》、《艺文著述》、《康姓历代名人》、名人题字等显示家族荣耀,《郡望和堂号》、《祠堂》、《坟茔和碑铭》、《蕃衍与播迁》说明家族人脉。但这只是大致区分,实际上各部分又是密不可分的。
族系卷记录海内外康氏各支系的繁衍、发展、播迁、人脉分布等方面的情况。采用地域与大的宗支相结合的编纂方法。地域上以省(含自治区、直辖市)为模块,以县(含县级市)为基本构成单元。顺序上按省(自治区、直辖市)简称的笔画顺序排列,县域内不同宗支仿此。对已经基本探明的大的支系,在编纂时要先写出综述。所属分支有完整族谱的,收录时除了纠正讹误外,尽量保持其原貌。对没有族谱的宗支,也要与当地族人结合,通过深入调查,多方采集资料,然后对该宗支作详细介绍。总之,对天下康氏所有支系,无论大小,要做到见一个收一个,把《中华康氏大统宗谱》编写成海内外康氏的一部全史。一个大的宗支往往涉及数省,收录时将该宗支放在始迁祖所在省份内,迁徙到异地的分支,一一附在后面,并作详细介绍。这些分支的材料,在族系卷内,不能重出,只在该宗支所属省份列入目录,注明支系。迁徙到海外的,有明确大宗的,归入大宗之下;无明确大宗的,归入始迁祖迁出省(自治区、直辖市)所在卷目之中。
四、选择主支系
在去年四月的南召会议上,就已经针对选择主支系的问题,提交大会讨论,但这个问题至今仍无结论。这是一个各地宗亲在寻根联谊时无法回避的问题。有了主支系,可以使《大统宗谱》线索更明确,结构更严密,也可以使各地宗亲寻根联谊时有更明确的指向性,更容易找到自己的祖根,增强宗族的凝聚力。但这又是一个不易操作,更需要谨慎操作的问题。首先我们都明白,在康氏大家庭中,不存在什么大宗小宗,正统非正统的问题。所有成员一脉相承,血脉相连。再者,主支系的选择,必须有能得到大家公认的先决条件。第一,主支系是历史形成的,不是凭空产生的;第二,任何一个主支系,必须有完整保存下来的从上古到现当代不断代的谱系材料;第三,能够得到一定史料的证明;第四,还要强调一点,它必须得到绝大多数族人的认同。第五,它可以在一定范围上做联谱用,但相互之间必须有可靠的文献记载或先祖口耳相传的资料来证明。
从我们现在掌握的材料看,宗谱记载从上古到当代不断代的,一个是以康叔第十代孙武公仲子翿公为发祥祖、以东平为郡望(一说是以京兆为郡望),主要发展繁衍于北方的支系,他们的宗谱主要保存在山东临沂、费县、汶上、平邑等地宗亲手中。这一支系的后嗣遍布山东、河北、河南、山西、甘肃、江苏等省;另一个宗谱记载从上古到现当代不断代的,是由汉武帝时承休侯康嘉一脉下传、以京兆为郡望的支系,他们的宗谱主要保留在江西奉新、泰和、金滩、遂川等地和四川、云南、贵州部分县市宗亲手中。这一支系于隋代南迁后,一直在南方繁衍生息,后嗣遍布江西、四川、重庆、云南、贵州、广东等省市,亦有移居港台及海外者。由于总会收到的宗谱数量有限,国内可能还有记载完整的不断代的宗谱没有被发现,需要我们继续挖掘。
前面我们谈到选择主支系的问题时,就已经强调了康氏宗亲对主支系的认同问题。没有宗亲的广泛认同和支持,这个问题是无法确定的。这个问题,需要交给大家评判。还有一点需要说明,如果没有确切的相关联的记载,我们不主张随便联谱。因为任何一个宗支,它都是源远流长的,只不过由于多种原因造成记载中断罢了。况且,宋代的谱学大家在联谱续谱上都主张客观求实,不虚求,不妄攀,因为这样做才是不混淆血统、不辱没祖宗的态度。总之,我们期望与会的各位宗亲,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提出自己的建议,使选择主支系的问题得到圆满的答案。
讨论:
1、《中华康氏大统宗谱》编纂指导思想定位是否准确?
2、《中华康氏大统宗谱》目录构成是否合理?你认为有什么不合理的地方?有什么遗漏、需要补充的地方?有哪些方面需要进一步完善?
3、你对《中华康氏大统宗谱》的编纂还有哪些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