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的话
朝歌,是位于河南省淇县的历史文化名城,远古时称为“沬邑”。商朝时,武丁、武乙曾先后迁都到这里,帝乙定都于此,帝辛(商纣王)亦以此为都城,并在平定东夷后改“沬邑”为“朝歌”。周武王伐纣胜利后,从西周至春秋中期,朝歌作为卫国国都,历时383年。据《史记·卫康叔世家》记载,自周公平定“三监之乱”,“以武庚殷余民封康叔为卫君”始,至好鹤误国的卫懿公,共有18位君主在此治卫。因此,这里有着丰厚的殷商、周卫文化积淀,成为历代文人墨客心向往之的文化热土。曾担任过淇县政协副主席的燕昭安先生的《解读朝歌》(河南人民出版社2011年3月版)一书,就是他在这片文化热土上辛勤耕耘的重要成果,也是一部研究发掘朝歌文化的代表性著作。征得作者同意,我刊将从本期开始,在“卫国文化”栏目连续转载该书的“朝歌典故”,以飨读者。并在此向燕昭安先生表示感谢。
朝歌典故(一)
人们都知道著名的成语之乡邯郸,其实,朝歌也是出成语的地方,同样是当之无愧的“成语之乡”。作为成语之乡的邯郸,与之有关并且影响较大的成语也无非几十个,而出自朝歌的成语典故则有数百个,笔者所收集到的就有122个。
之所以产生这么多成语典故,是因为朝歌曾经是商纣王的都城和383年的卫国国都,名城出典故,名城出名人,名城招评论,名城出成语。朝歌成语典故中,事关殷都朝歌、卫都朝歌的占去了85%,剩余的与此也多有联系。
纵观朝歌成语典故,其来源大概分为五种类型:
与商纣古都有关的在朝歌成语典故中占了三分之一还多,比如肉林酒池、助纣为虐、武王伐纣、血流漂杵、前徒倒戈、不食周栗等等;
与卫国国都有关的如郑卫之声、墨子回车、高风亮节、好鹤失国、玩物丧志等等;
源于古代诗词名作的如肤如凝脂、旁若无人、式微、琢磨、切磋等等;
与朝歌其他历史人物鬼谷子、荆轲、宁戚等有关的,如纵横捭阖、盘根错节、旁若无人等等;
属地方俗语或风物的,有殷纣王的江山铁铜一般、扯淡等等。
本文所列成语,都是与古朝歌有直接关系的,如果算上衍生、派生的,那就太多了。对于关联卫国文化的成语,只列了公元前1043年至公元前660年朝歌作卫国都城期间发生的成语典故,没有算前660年后卫都迁往楚丘、帝丘(今濮阳)以后的。
现将122个朝歌典故分别简介如下:
郑卫之声
指春秋时期郑国、卫国的民间音乐。其中卫国的民歌和音乐非常兴盛,《诗经》中的“国风”其实就是当时的民歌,“卫风”,“邶风”、“鄘风”共三十九首诗,都是流传于古朝歌一带。卫国的民众都有唱歌的传统,曾出现过王豹等著名的歌手,王豹还被列为音神。孟子说过“昔者王豹居于淇,而河西善讴”,说明淇河一带的人大都善于歌唱。卫国公主许穆夫人常常在淇河边的凤凰台弹琴唱歌;卫人宁戚为引起齐桓公的注意,曾扣着牛角高歌;朝歌人荆轲常常在燕国街市上饮酒唱歌,更于赴秦前在易水边悲壮高唱“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
卫地的音乐非常动听,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史记·乐书》记载魏文侯问于子夏曰:“吾端冕而听古乐则唯恐卧,听郑卫之音则不知倦”,就是说听雅乐听得光想打瞌睡,而听郑卫之音却不知疲倦。《汉书》卷二十八下记载:吴国公子季札听了邶、鄘、卫的民歌,激动地高呼:“太美了,太耐人寻味了!我听说卫康叔道德高尚,像这音乐一样美呀!”可见郑卫之音的艺术效果之好。
但是,由于儒家认为其音淫靡,不如宫廷里的雅乐高雅,所以把它贬斥为淫声,提高到“乱国、衰德”的政治高度,使“郑卫之声”成为一个贬义词。随着时代的发展,“郑卫之声”已经渐渐蜕掉贬义。
酒林肉池
古代传说,商纣王以酒为池,以肉为林,为长夜之饮。原指荒淫腐化,极端奢侈的生活,后也形容酒肉极多。今朝歌城西北十二里大洼村,相传即当年的酒池。
《史记·殷本纪》:“大聚乐戏于沙丘,以酒为池,悬肉为林,使男女裸相逐其间,为长夜之饮。”《汉书·张骞传》:“行赏赐,酒池肉林。”
托梁换柱
形容人力气很大。相传商王帝乙(商纣王的父亲)一次在大殿议事,宫殿的柱子忽然断了。眼见大殿即将倒塌,商王的一个叫受辛的儿子用手托起了房梁,直到卫士们换上了一根新的柱子。从此之后帝乙就开始重视起这个儿子并最终立为继承人,即日后大名鼎鼎的商纣王。
膂力过人
相传商纣王为人聪颖,膂力过人。《史记·殷本纪》也说“帝纣资辨捷疾,闻见甚敏,材力过人,手格猛兽。”
倒曳九牛
商纣王天资聪颖,闻见甚敏,也是少见的大力士,材力过人,有倒曳九牛之威,具抚梁易柱之力,深得帝乙欢心。
玩物丧志
常用来指过分迷恋醉心于玩赏某些事物,就会丧失积极进取的志气。
春秋时,卫国的第十四代君主卫懿公特别喜欢鹤,整天与鹤为伴,如痴如迷,丧失了进取之志,常常不理朝政、不问民情。他还让鹤乘高级豪华的车子,比国家大臣所乘的车还要高级,把鹤封为大将军、二将军,每天耗费大量资财,引起大臣不满,百姓怨声载道。
公元前659年,北狄部落侵入国境,兵临朝歌城下,卫懿公忙命军队前去抵抗。将士们气愤地说:“既然鹤享有很高的地位和待遇,现在就让它去打仗吧!”懿公没办法,只好亲自带兵出征,与狄人战于荥泽,由于军心不齐,结果战败而死。人们把卫懿公的行为称作“玩物丧志”。
《尚书·旅獒》中有:“玩人丧德,玩物丧志。”
靡靡之音
靡靡,柔弱、萎靡不振的意思。靡靡之音指使人萎靡不振、颓废的、低级趣味的乐曲。据说商纣王曾经命令乐师师延作靡靡之音,师延不肯,商纣王要杀他,无奈之下而谱曲。商纣王听了很高兴,常常朝歌暮舞,通宵达旦,因此失去天下。师延乘船顺濮水而下,后来抱着古琴投水而死,自此,师延投水的地方常有音乐声靡靡传出。
《史记·殷本纪》有:“北里之舞,靡靡之乐。”
助纣为虐
纣,指商纣王;虐,暴行。助纣为虐用以比喻帮助坏人干坏事。历史上的商纣王本来并不像人们说的那样一无是处,他在历史上是个能文能武,有所作为的人,对中华民族的统一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司马迁《史记·留侯世家》中讲的是:“今始入秦,即安其乐,此所谓助桀为虐。”然而后来历代主流文人贬低商纣王,给他加了越来越多的罪名,将“助桀为虐”改成“助纣为虐”。
敲骨验髓
传说一个寒冷的冬天,商纣王和苏妲己在摘星楼上观景,看见南边小河边走来一挑柴老者和一年轻人,老者不怕河水冰寒,涉水而过,而年轻人却怕河水寒冷,缩手缩脚。商纣王见状大为不解,就问妲己:“为什么年老者不怕水冷而年轻人怕呢?”苏妲己说:“这个老者是父母正值壮年时出生的,因此他的骨髓是满的,所以不怕水凉,而年轻人是父母在暮年之时生下的,骨髓不够满,怕水凉。”纣王将信将疑,妲己道:“大王若不信,可将此二人拿来,敲开他们的腿骨,一看便知。”残暴成性的纣王闻言,真的下令将这一老一少抓来,不由分说,敲开他们的腿骨验证。后用“敲骨验髓”形容人的残酷暴虐。现朝歌城南“折胫河”的名字便由此而来。
牝鸡司晨
牝鸡,母鸡;司,掌管。母鸡打鸣报晓,比喻妇女掌权当政。周武王伐纣,在牧野大战时向大军做战前动员,历数商纣王六大罪状,其中就有听信妇言,说老母鸡一旦打鸣,国运就要衰落了。《尚书·牧誓》有:“牝鸡无晨。牝鸡之晨,惟家之索。”(未完待续)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