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联系我们

康氏文化研究会

地址:河南省南阳市长江路779号
电话:0377-63117878
邮箱:kswhyjh@126.com
QQ: 2404165663   1465588485 

当前位置:首页 > 康氏要闻

关于河北行唐康氏几个历史问题的考证

浏览: 次 日期:2012-11-19
   

    数百年来,河北行唐康氏家族兴旺,支派众多,人丁繁盛,全县闻名。

现有的史料显示,行唐康氏已传至25代,总人口达到8800余人。其中,祖居地北桥村(原名北曲河村)有3300人,播迁到本县8个乡镇、18个村庄的康氏族人有3200余人,迁居到山西省繁峙县和本省灵寿、曲阳县等地的族人约有2300人。 行唐康氏不仅人口众多,而且英才辈出。明、清时期“四举人”( 康广、康徐行、康秉诚、康秉庄)和“双贡士”(康且乐、康用行)就载入县志,闻名全县;战争年代,扬名晋察冀边区的战斗英雄、游击队长康福山,建国后光荣出席全国战斗英雄大会,受到毛泽东等老一辈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同时期还有被誉为子弟兵母亲的康老恩儿媳王青彦,被授予全国拥军模范称号,参加国庆观礼;70年代,解放军战士康白筐救火牺牲,被国防部追记一等功臣,批准为革命烈士,受到国家的褒奖和人们的赞誉。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康氏家族中为国家做出贡献的族人,更是举不胜举。 然而,这样一支远近闻名的康氏族群,他们的始迁祖名字及迁出地点、时间存在一些争议。尤其,新发现灵寿《康氏家传》记载的始迁祖从灵寿县忽冻村迁来一说,一些人议论纷纷,更有一些人持怀疑态度。现就以上问题,结合灵寿县康氏家族原始资料,对行唐康氏几个历史问题进行考证。 一、 始迁祖的名字 行唐县清光绪31年(1905)的一修《康氏宗谱》(以下称宗谱)及1966年9月毁损的墓碑(墓碑于明朝后期立)记载:始迁祖是“康成”。2011年5月19日行唐县康氏分会的康朝辉与族人康寅未、康笑丛和阜平县分会的康喜科赴山西省繁峙县砂河镇寻访到失散360多年的第八世祖康明月的后代,查到清乾隆57年(1792)从行唐县抄书的《康氏世谱》(以下称世谱),是迄今发现的行唐康氏最早的家谱,距今已有220年。世谱记载始迁祖是“康诚”。本月27日行唐、灵寿和阜平县分会组织寻访活动,在灵寿县城西关村查到明朝天启元年(1621)的《康氏家传》(以下称家传)记载:行唐康氏始迁祖名字叫“康友诚”,与灵寿县西关康氏的始迁祖康友凉是亲兄弟,距今有391年。 那么,行唐始迁祖的名字究竟是“成”还是“诚”?根据以上资料分析:世谱记载的康诚,距今有220年,宗谱记载的康成,距今仅有107年,前者记载时间比后者早113年。所以,世谱记载的康诚应是可信的。再结合行唐宗谱分析:从1世1人,2世三人均是单字看,可见行唐康氏始祖单字是无疑问的。至于“成”与“诚”字不同,这应是读音不准造成的误写。另外,灵寿家传记载的康友诚,也是有道理的,这是由于灵寿家传字辈清楚,至今按字排辈,传至25代。一般认为一个家族的采字,大多由家族中有威望且文化素质较高的人担当,不排除后人在名字中加上字辈中的字可能,也不排除小名叫康友诚,长大后叫康诚的可能。 因此,笔者认为:行唐始迁祖康诚,又名康友诚,应是符合客观事实的,宗谱记载的康成的“成”字应为读音不准导致的误传。 二、始迁祖的迁出地 行唐宗谱记载,始迁祖从山西省洪洞县迁出,具体时间没有记载。 灵寿家传记载,“元末遭红巾军之乱,有一祖母罔知姓氏,携五子入白云洞避难,贼用火熏之,祖母以苎丝衣掩五子口鼻俱得生活。长名友才、次名友能、三名友臣、四名友诚、五名友谅,其友才、友能、友臣三人世居忽冻。今忽冻三支之子孙俱在,友诚徙居行唐县曲河村,其子孙众多,今亦称巨族矣。” 由此可以看出,两县康氏始迁祖的发源地均是灵寿县忽冻村(现牛城乡忽冻村),一、二、三子住忽冻村,现已绝户。四子康友诚迁居北曲河村(现北桥村),五子康友凉迁居灵寿西关村是无可争辩的事实。这样,就推翻了宗谱记载的始迁祖从山西洪洞县迁出的结论,也充分说明,行唐康氏山西迁来说是不准确的。这是因为,灵寿的家传比行唐的宗谱记载早284年,可信度之高,是理所当然的。有人可能要问,为什么两地相距60多里地记载却不一样呢?不外乎由于战乱、饥荒等因素,致使两地长期失去联系有关。因为家传有行唐康氏子孙众多,亦称巨族的记载。这说明灵寿县西关康氏第一次编家谱(1621年)时,即400年前,两县族人是有联系的,不然,这些情况就写不进序言。只是近400年来,族人失去联系,信息中断,才出现宗谱记载的从山西迁来盛行的随大流说法。那么,家传记载的祖母是从哪里迁来的?也说莫知其详,这个问题是两地族人今后进一步研究的重要课题。 因此,笔者认为:行唐康氏应确认从灵寿忽冻村迁出的事实,在族人中宣传这一新观点,放弃从山西迁来的随大流说法。这是我们研究、传承康氏文化的重要义务,也是对祖宗的敬畏和对子孙的负责。 三、始迁祖的迁移时间 长期以来,困扰行唐康氏另一问题是始迁祖从何时迁到北桥村的,宗谱和世谱都没有回答这个问题。这次,灵寿康氏家传给我们提供了重要线索,是行唐康氏研究史上的又一重要发现。 家传记载灵寿始迁祖友凉于大明初年(1368建立明朝)迁居西关。据此分析,其兄友诚应早于其弟迁居灵寿西关的时间。经查史料:红巾军起义是发生在元朝末年(1351~1366)的农民战争。元至正17年(1357)9月红巾军攻入河北以后,在当地烧杀,祖母保护了五个儿子的性命。这说明行唐康氏始迁祖康诚(友诚)的迁居时间应在元朝末年。据此推算,始迁祖迁居北桥村的时间应在1367年的元朝末年是比较客观的。因为,此时始迁祖已长大成人,外迁也是比较符合事实的。如这一观点成立,始迁祖迁出的时间距今应有640年左右。 笔者还认为:发生在我国的明初大移民时间为洪武九年(1373)至永乐十五年(1417)的44年间。实际上,始迁祖是在早于大移民开始时间的18年(1357)已在灵寿忽冻村居住,这也充分说明始迁祖不是从山西大移民时迁出的有力证据。 总之,此次发现的灵寿《康氏家传》,回答了行唐康氏文化研究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尤其行唐康氏始迁祖迁居地的发现,改写了400年来盛行的山西迁来说的历史,是教育后代,传承康氏文化的好教材,也是行唐康氏研究史上的重要成果,更是值得全体行唐康氏族人牢记的大事。(康笑丛 康朝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