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联系我们

康氏文化研究会

地址:河南省南阳市长江路779号
电话:0377-63117878
邮箱:kswhyjh@126.com
QQ: 2404165663   1465588485 

当前位置:首页 > 康氏要闻

彰显先祖功德 启迪后昆贤礼

浏览: 次 日期:2012-11-14

核心提示:天池康氏宗祠,位于四川省南江县天池乡九年制义务教学校校区内,上世纪三十年代中华苏维埃政府曾在祠内创办列宁小学,供穷困农民子弟读书,教化一方人民,撒播革命种子。宗祠背靠巍巍钟魁山,这里曾是一九三三年红四方面军徐向前、李先念领导和战斗过的钟魁山战役遗址,它绵延数十公里向北融入大巴山脉——以红叶著称的米仓山系,是远近闻名的风水宝地。

 

彰显先祖功德   启迪后昆贤礼 云曰:国家有庙,氏族有祠。宗祠弘扬忠孝仁义传统美德,此乃我中华文明延续发扬光大一份子。天池康氏宗祠,位于四川省南江县天池乡九年制义务教学校校区内,上世纪三十年代中华苏维埃政府曾在祠内创办列宁小学,供穷困农民子弟读书,教化一方人民,撒播革命种子。宗祠背靠巍巍钟魁山,这里曾是一九三三年红四方面军徐向前、李先念领导和战斗过的钟魁山战役遗址,它绵延数十公里向北融入大巴山脉——以红叶著称的米仓山系,是远近闻名的风水宝地。先祖插占落业于斯,发展壮大于斯,落根于斯。故在钟魁山南麓,落穴修墓,建祠立宇,可谓是高瞻远瞩,世代昌隆之始。古木森森,松柏苍劲,尤其是那高大的古黄粱树像一把撑开的巨伞,守护着庄严的祠宇,庇护着先祖的坟茔,见证了我们氏族的辉煌,预示了我们康氏族人根深叶茂、生气盎然、蓬勃向上、积极进取的心态,健康发展的好势头。寻古觅迹,叩拜先祖。首先要进入学校的大操场,其操场有三个,大操场套小操场,小操场套大操场,每一个操场都有宽大的石台阶相连,每一个操场左右都排列着高大宽敞的教学大楼及宿舍,四面合围,形成偌大一个层层向上的四合大院,把我们康氏宗祠簇拥在正北方高台之上的中央,俨然像众星拱月,忖托古宗祠庄严肃穆。石阶尽出,便到堂前。整个宗祠坐北朝南,白墙青瓦,半掩在松柏中,宗庙具有典型川北民居式——长三间二头转的风格。正殿门口石狮一对,威武神勇,居高临下,极目四方,蓄势待发,威震一方,忠诚地守护着先祖神圣与不可侵犯。狮背立柱,上建歇山式屋顶,大屋顶显得稳重协调,屋顶中直线和曲线巧妙地组合,形成向上微翘的飞檐,扩大了采光面、又有利于排泄雨水,而且增添了宗祠飞动轻快的美感,犹如展翅飞翔的雄鹰。檐下有斗拱支撑上面悬挂流光溢彩的匾额,如有“列宁小学旧址”“明德惟馨”“康氏祠堂”等匾额。正殿内立有始祖大碑一栋,名曰“桃园三结义”。碑上雕刻有栩栩如生的崇文尚武、四世同堂的故事,对联横幅数道,寓意后世子孙人才辈出,传承诗书治家,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正碑两侧供奉着数块石碑,有记述祖先之功德及宗族辈分石碑,其弟神位碑,其子神位碑,拱卫其左右,他们保佑着子孙后代的兴旺发达和幸福安康。古宗祠建筑,形体壮丽与新式新建筑,同优美环境并存,相得益彰,布局规范统一,展现了别具一格的独特风韵。       时光推移,演绎历史。自清嘉庆十三年(1808年),先祖康自英、康国林带领族人,为彰显祖之功德,启迪后昆,在天池乡来祖康文章祖墓前,修建了气势宏大,做工精美的石碑,至今完好无损,供子孙后代瞻仰。同治十一年(1872年),随着氏族发展壮大,为使同宗有条不紊,为使先祖功德彰而不澌灭难稽,为使族人尊圣贤而循礼约家规。先辈康惠宗、康正昌、康心田等代领族人,鸠工庀材,在文章祖墓前修建了雄伟壮观的康氏宗祠,将墓碑罩护于屋内,墓碑宗祠一体,此构思和设计实为绝妙。     承先启后,大爱无私。随着时间推移,宗祠于一九四八年,在先辈康心才、康化成等带领族人略事维修。到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文化大革命时期,“破四旧”声一浪高过一浪,如火如荼氛围中,其他宗祠基本被破坏、损毁殆尽,然而我们宗祠却毅然完好的保存下来。这为我们氏族保留下一个珍贵文化遗产,更是我们氏族一个伟大的奇迹。创造这个奇迹的人,正是我们氏族的康大德同志,他在我们康氏族人中德高望重,十里八乡享有及高的威望。文革中他正任职长赤区区长,作为当权派,随时都有可能被当作走资派,抓去批斗、戴高帽子,处境非常困难,当听说造反派要带领学生破坏祠堂,遂星夜兼程赶回家乡,找到当地队长康树宪同志,商议对策,坚决制止破坏。他们连夜发动族人,捐赠木料和竹料,迅速在康文章祖的墓碑前,打桩立柱,劈竹编墙,一道篾笆墙立于碑前,敷上泥石灰,把各房份的碑板也用泥石灰粉刷,一并写上毛主席语录,使这些‘四旧’暂时‘消失’,另外决定祠堂无偿提供给学校用作教室并承诺学校改建、扩建都无偿提供所需用土地和材料,但唯一条件就是不能拆掉我们的宗祠;同时他又以私人关系到各级各部门做工作,说服各级领导,最终才使我们宗祠幸免劫难。在那个特殊年代,特殊时期,冒着风险,顶住来自各方面压力,可想而知,那是多么艰巨而不容易的一件事情。然而,最不能办到的事情,他办到了。他曾任南江县长赤区(长赤区曾辖十乡一镇,天池乡乃其中之一)区长四十余年。退休后,经常开展宗亲联谊,加强宗亲团结,提倡宗族一家亲。为了让后世明白先祖来龙去脉,创业之艰难。遂于1989年,同银行退休干部康树声一道,自费走访毗邻县乡康氏族人聚居地,收集、整理资料,后在退休干部康洪青,大旗山企业老板康树全等人的支持下,编纂了文革后康氏家族第一本族谱——《康氏谱略》,免费分发给族人,受到了族人以及外族的高度评价;因时代限制,地域限制,该谱只限一地谱志,内容不完善,不再适合家族发展所需,为弥补前族谱不足,又于2001年组织族人,康树声、康奇成、康俊德、康宪德、康道光组成老中青四代人编纂班子,自费走访川陕两省六县的康氏聚居地,收集了大量的资料和族人先进事迹并筹措资金于2002年出版了第二本族谱——《康氏宗谱》,使族谱较为完善成册,分发族人,流传后世,为子孙后代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由年事已高,于2011年8月年驾鹤西游。尽管他已经离开了,但是他的精神,他的为人处事,他的接人待物,他的事迹流传千古。为此,我们所有的康氏族人,应该为先辈们的奉献与付出致以崇高的敬意。     2006年秋,随着王友庆先生捐赠‘明德’助学工程落户天池乡九年义务教育学校,一批旧校舍拆除,修建新教学楼之际,位于正中央的康氏宗祠跃入众人视线,宗庙饱经风霜摧残,已显破危不堪。为此,前辈康树声、康宪德向全体族人发起倡议,召开族人大会,成立宗祠维修小组,积极筹措资金,在保持历史原貌的前提条件下,以康氏族人为主,学校为辅,共同维修康氏宗祠。历经一年,耗资近十万元,使我们康氏宗祠旧颜换新颜,重现宗祠昔日风采,同时也成为天池乡九年义务教育学校一道靓丽风景。瑟瑟秋风,红叶遍地。2012年秋,中华康氏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四川蓬溪县康运武、蓬安县康本丰、康继、康寿林、康国清一行到天池开展宗亲联谊活动,看到天池康氏宗祠高兴地说:“我们走访了全川康氏聚居地,发现天池康氏宗祠是全川唯一保存完好的第一祠,是我们康氏家族的一个珍贵的文化遗产,是我们族人的骄傲。”如今康氏宗祠,她的意义不仅仅是追根溯源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更深远的是她要带领我们康氏族人,站得高,看得远,团结一致把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让我们一起融入到中华民族的大家庭中,为我们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和伟大复兴,贡献自己一份绵薄之力。(转自福建康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