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下旬到7月上旬,先后有三拨族人到总会造访。笔者参与接待,深切感受了宗亲之间的炽热情怀。 6月23日,八十高龄的康来善顾问,独自一人从江西吉安乘火车到总会。目的是考证卫国第44位国君卫君角到底是康叔的多少代孙,为再次续修泰和康氏国弼公派族谱作准备。临行前十天,他给总会发来邮件,详述了再次续修族谱的原因。他说,族谱是是凝聚宗亲的坚韧纽带。2009年本派修谱后,远徙云贵的本派族人从总会得知消息后,函电纷至,上门求教索谱者络绎不绝。老先生讲,从古到今,不惜金钱奔波寻根者,大都是过去背井离乡外出谋生,或从军征战者的后裔。因年代久远,失去与故土的联系。犹如流离失所的孤儿,日夜思念故土,盼望投入母亲怀抱。所以对寻找祖籍祖谱,有着天然的渴求。宗族情、慈父心令老人按捺不住,他与族人商议,决定再次续修重印族谱,以回馈本派外徙赤子的期待。因泰和谱系是接卫君角往下延伸的,故有必要对其辈份再作考证。老人与总会逵顾问、杜教授探讨考证了一个上午,午饭后即辞行。当献堂会长匆匆赶来看望时,他已经踏上归途。 7月5日,明朝状元康海后裔康昭、康义民、康敬修从陕西武功、杨凌、周至相约来访。如约同时到访的还有清代先贤康基渊七世孙,河南省博爱的康为军姐弟。据康基田自撰年谱记述,康基田、康基渊兄弟系山西兴县人,祖居陕西清源,相传为明代武功康海分支,明末徙迁兴县。今年5月,为军和族人回祖居地兴县寻根,进一步考证了与陕西族人的血脉关系,随通过总会与陕西族人建立联系,约定7月5日同时到总会。他们带来了康海、康基田、康基渊的大量资料和族人信息。热叙族情亲情后,与献堂会长、逵顾问等进行了长时间座谈,咨询了建立分会、续修族谱、重建康海祠和墓园等事宜。康海支系祖居河南固始,元代徙迁武功,至今固始祖茔犹存。午饭后康昭三人即赴固始拜谒祖茔,为军一行返回博爱。
7月9日,本省郏县康海圣来访。一到总会,兴奋和激动就溢于言表。他说,他们村有二百多族人,加上外迁襄县的一支,是同一个始迁祖。清光绪三十年立的墓碑上,刻有始迁祖名讳及其后代名字,还有清顺治六年从陕西迁来字样,但祖居地不详。因族谱文革被焚毁,老辈族人相继离世,现在各房头与碑文上的人各室什么关系已弄不清。这些年他们多次寻根未果,几次动议重修族谱,皆因世系不明而搁置。最近,外地族人送他几本《康氏文化》杂志,读后眼前一亮,急忙造访。想通过总会这一平台,帮他们寻根修谱。他带来了全村族人的信息资料,还从公安局户籍数据库下载打印了全县康姓居民名单。向总会咨询如何建立分会,如何重修族谱后,他高兴地返回郏县。说是回去把祖坟碑文做成拓片,把各房头的曾祖、高祖名讳查清,然后再来总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