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建省永春凤山康氏先祖自河南省固始县京兆堂入闽后,有一后裔迁徙泉州府安溪县湖上乡圆桥内定居。据传,当时这里的康氏家族非常兴旺发达,子孙以农为耕,丰衣足食。
建省永春凤山康氏先祖自河南省固始县京兆堂入闽后,有一后裔迁徙泉州府安溪县湖上乡圆桥内定居。据传,当时这里的康氏家族非常兴旺发达,子孙以农为耕,丰衣足食。曾有“树红旗者粜红米,树白旗者粜白米”之说。可谓当地一大富族之誉。据历修族谱所载,明朝宣德年间(公元1426年),曾有康家一小孩在楼上走廊尿洒路过的和尚。可和尚并不动怒,反诱骗那小孩曰:“小孩真乖巧,教尔一妙招,尿洒乘轿者,定能得红包。”后来,该小孩果真因此而惹怒了一大官员,导致一百二十户康氏族人受剿。众亲人四处逃亡,有一小伙讳名奋潜入永春县锦斗乡芦坵避难。这就是被后代子孙称为康氏入永始祖的孟聪公。
尔后,孟聪公生怕暴露,携妻子欲逃往仙游,行至锦斗村外暗林处,幸遇一好友卓氏劝阻,邀请公一同至玉斗凤山村居住。公自拿不定主意,即以身带之物章三相公神像为证:将相公神像放于溪流中,神像若顺水飘流,公则可前往仙游;神像若逆水而上,公就得与卓返回。果然,即时风起水涌,相公神像确是逆水而上。公熟知此乃天命,非人之所为也。便由锦斗芦坵迁徙玉斗凤山定居,与卓氏为邻,并得到卓家鼎力相帮,两家团结友好,和睦相处。自此,康氏家族日益昌荣。公莫忘恩负义,教诲后代子孙不宜忘本,敬称卓氏为恩公,传延至今。
永春古称桃源。凤山并非此山有凤凰之状,原称为洪山。汉人尤喜于红色,即改洪山为红山。因“红”字闽南语之白读音念“昂”,文读音念“鸿”,与“凤”之闽南语谐音,又有龙凤呈祥,展翅高翔之意,故定称为“凤山”,始称“桃源凤山康氏”也。
孟聪公生明永乐二年甲申(公元1404年),入永后娶妻王氏,生子有三,长福成,次福瑞,三福清(后迁居江西省铅山县湖坊乡安兰村)。公首建宇于凤山美垵。嗣后人丁兴旺,事业臻荣,有后裔再择风水宝地,于公元一九二四甲子大吉之年,兴建玉斗康氏大宗祠,建筑面积为1965.51m2。二00一年泉州市历史研究会授予《泉州名祠》之誉。二00五年被福建省通俗文艺研究会暨东南文化研究丛书编委会定为福建地方文化古迹研究单位。二00九年被福建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福建省海峡文化研究发展中心编入《海峡祠堂大观》丛书。(次子福瑞自建凤山院内祖宇)
数百年来,孟聪公家族繁荣昌炽,人丁兴旺发达。现仅聚集于永春县境内六个乡镇十八个自然村有二万五千多人。含迁居于湖南省长沙县一千多人,江西省铅山县一千多人,浙江省苍南县一千多人,本省福清、尤溪、南安、闽清计近二千人,以及定居台湾、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者,总计达三万余众。且贤达志士层出不穷,生活水平蒸蒸日上。堪称永春县望族之一。